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注意!关于个税申报这些骗局要警惕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4-03-25 08:30

“税务人员联系你”有猫腻。

要提防打着“帮你退税”等旗号设置的诈骗陷阱。

被网友们简称为“个税申报”的“2023年度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汇算清缴”自从3月1日启动,社交平台上就出现了大量“已经拿到退税”的帖子,更有部分博主发帖表示“可以帮忙退税”甚至“变补税为退税”。对此,晚报君调查发现,“专业退税”或“帮你退税”不完全可信,一些陷阱暗藏其中。在退税高峰期,以“退税”的骗局花样百出,要提防那些误导他人虚假填报或打着“帮你退税”等旗号设置的诈骗陷阱。

“个税申报”有退也有补

据国家税务总局信息,“个税申报”的计算公式是:应退或应补税额=[(综合所得收入额-60000元-“三险一金”等专项扣除-子女教育等专项附加扣除-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符合条件的公益慈善事业捐赠)×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已预缴税额。汇算不涉及纳税人的财产租赁等分类所得,以及按规定不并入综合所得计算纳税的所得。

也就是说,汇算的结果可能是退税,也可能是补税,部分帖子只说“退税”不说“补税”并不全面。为什么会有退税与补税的差别呢?

出现“退税”的结果,有多方面原因。比如,纳税人已经缴过税,但经年度汇算,全年总收入没有超过6万元;存在税前扣除开支,但此前缴税时没有申报扣除;有些纳税人单次劳务收入较高,导致全年都对应了较高的月度预缴税率,年度汇算时发现可以适用较低的税率,等等。

至于补税的原因,也有很多。比如,有人在多家企业领取工资,在月度预缴个税时,这些企业分别根据工资额计算税率,适用的税率较低;但汇算时将累计工资计算,可能对应更高的税率;再比如,有人除了劳务报酬,还有稿酬、特许权使用费等,这些收入平时单独计税,单笔收入对应的税率较低,但年度汇算时累计计算,也可能适用更高的税率,产生了补税金额。

可见,“个税申报”的结果并不全是退税,也有补税的可能。虚假申报、错误申报、依法需要补税却拒不缴纳的,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提防这些诈骗陷阱

在社交平台上,有不少“专业退税”“帮你退税”的帖子,鱼龙混杂。3月初是“个税申报”高峰期,以“退税”的骗局花样百出,要提防那些误导他人虚假填报或打着“帮你退税”等旗号设置的诈骗陷阱。

“退税待领取”短信、邮件等都不可信。不论是扫码还是相关链接,都存在极大的安全风险,涉嫌骗取个人信息、盗取资金。要时刻谨记,不要点击陌生网站链接。

不可轻信“专业人员帮忙多退税”,个人账号密码不泄漏。在“帮忙退税”的过程中,既可能存在虚假填报的情况,也可能利用纳税人的账号、密码盗取资金。请一定下载登录官方“个人所得税”APP,查看自己综合所得和纳税情况,并核对相关信息为纳税做准备,按照提示进行操作。不要向陌生人提供自己的任何账号及密码。

“税务稽查人员联系你”有猫腻,这实际是为了诈骗财物。如税务稽查部门开展随机抽查工作,会有严格的规定和程序,不会通过短信、QQ、微信等途径告知纳税人提供相关资料。如有遇到此类事件,请及时向税务部门核实处理。

“退税绿色通道”不可信。不法分子利用部分纳税人“退税心切”的心理,假称提供“退税绿色通道”服务。他们自称是税务机关工作人员,可人工帮助受害人通过“退税绿色通道”加快退税到账速度,要求受害人提供身份证、银行卡账号等个人信息。事实上,税务机关没有这样的“退税绿色通道”,一旦提交了这些信息,个人账户将面临极大风险,所以一定要时刻保护好自己的身份信息。

总之,纳税人要全面看待“个税申报”,不要被网上的各种“退税攻略”“帮你退税”等帖子误导。在“个税申报”过程中,务必通过官方App、官方指引操作,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如果遇到问题,可向纳税缴费服务热线12366或本地税务机关咨询;若不慎被骗或遇到可疑情形,应及时报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