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4-04-19 07:25
□保定晚报记者 李忻遥 孟趁景 李笑笑
“永远心怀情真意切的家国情怀,永远保持不怕困难的战斗姿态,永远拥有团结奋斗的顽强毅力,永远秉持内心深处的安静从容……在西部待的越久,发现自己的目标也就越清晰。”4月17日,“青春的方向”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主题报告会上,6位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和2位援疆教师代表,与大家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给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的殷殷嘱托,动情讲述扎根西部的实际行动和深刻感悟,共同体悟服务人民、奉献祖国的青春选择和人生方向。
2000年,保定学院15名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怀着执着的理想,奔赴塔克拉玛干沙漠最南端的新疆且末教书育人,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作出了贡献。2014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称赞他们“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
“2000年,且末县第二中学校长的一句‘我们新的初一年级的老师还没着落,我们那里需要你们’,坚定了我到西部教书的决心。2014年以来,我从事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其中有5年时间驻村下乡,与各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且末县委党校副校长杨广兴说,“我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坚守职责使命,扎根基层热土,把青春之我奉献在祖国西部这片充满激情和希望的田野。”
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奋斗前后相续。2017年,保定学院2016届历史系毕业生孙彤彤,同样作出了到边疆教书的决定。“总书记的回信激励着我,沿着学长学姐们的足迹开启了我在新疆的支教生涯。这些年,我深耕专业教学,加强自身提升,培育出了许多优异学生。”目前在且末县第一中学任教的孙彤彤说,在新疆听到的朗朗读书声,是国家未来最美的旋律,让她深深感受到了当初选择的价值和意义。未来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扎实的工作,为提升边疆地区教育质量、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贡献力量。
回信是惦念,也是嘱托;是鼓励,也是厚望。在保定大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激励了保定每一名青年奋斗者和追梦人。
“对新时代的追梦人来说,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回信中汲取到力量、在精神上感受到鼓舞。”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称号获得者、河北龙翔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雪说,2014年大学毕业后,她不顾亲朋反对,怀着满腔热血,放弃了城市里的白领高薪工作,选择了返乡自主创业。目前,公司年产值达到了1500万元以上,为当地群众提供300余个就业岗位。
翟少鹏是保定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院历史学2024届毕业生,即将奔赴新疆且末任教。“大学四年,我一直牢记总书记嘱托,努力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为成为一名好老师打基础。”他说,能够追随学长学姐们的步伐,前往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工作,感到很光荣。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一定虚心学习请教,踏实教书育人,真心关爱学生,不负时代、不负青春,一步一个脚印走好为学为师之路。
总书记的回信饱含对广大青年的殷殷嘱托,同时也深刻阐释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10年来,广大教育工作者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创新拓展大思政育人机制的好经验好做法,激励引导更多青年“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
“保定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持续发挥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标杆作用,拓展新时代德育路径,引导青年学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截至目前,全校有370多名毕业生奔赴新疆、西藏、四川等地,扎根基层,立德树人。”保定学院党委书记胡连利表示,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不仅实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同时对当地的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将持续讲好西部支教故事,不断完善大思政人才培育机制,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
“实践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党和国家号召大学生要走进乡土中国深处,要‘自找苦吃’,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施展抱负、建功立业,让青春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这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提供了新的遵循。”河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郭跃军表示,将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持续在“大思政课”建设方面出实招、下功夫、求实效。
“我们以总书记回信精神为指引,持续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用心用情争做‘大先生’、当好引路人。”保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周颖说,教学注重突出“红色主题”“红色宣讲”“红色展演”,融合丰富的地方红色资源和校本红色资源,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引领学生在丰富实践场景中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将“小我”融入到祖国的“大我”之中。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保定新闻传媒中心记者罗大庆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