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保定新闻>

从且末到保定

阿卜力克木跨越万里的重逢

来源:保定日报作者:时间:2024-04-21 07:57


孙彤彤带阿卜力克木(右)重走校园求学路。    保定日报记者  李笑笑  摄

保定日报讯(记者李忻遥  孟趁景  李笑笑)“我看到孙老师了,就在那儿!”4月17日14时50分,保定学院畿辅文化会堂,“青春的方向”主题报告会即将开始,新疆且末县男孩阿卜力克木悄悄进入会场,他躬身沿右侧通道快速走到最后排,落座瞬间,眼睛四处寻找,很快就锁定第二排座位上的那个身影,脸上洋溢出开心的笑。

阿卜力克木全名是阿卜力克木·艾尔肯,目前在河北大学就读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他口中的孙老师,是他的初中历史老师、现在且末县第一中学任教的孙彤彤。

“从没想到,我和老师能够在保定相聚,这圆了我从小到大的一个梦。”阿卜力克木说。

保定市与万里之遥的且末县,因为一群青年人的选择,紧紧联系在一起——2000年,保定学院15名毕业生,听从国家召唤,到新疆且末县中学任教。至今,该校已有370多名毕业生扎根西部基层,教书育人。

2022年,高考成绩优异的阿卜力克木,在本科一批推荐院校中,一下就选中校址在保定的河北大学。大学报到那天,他赶到保定学院,激动地拍下学校大门:“孙老师,我终于见到您的母校了,真想进去看看。”

惦念是双向的。此次孙彤彤作为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来参加活动,下高铁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赶到河北大学,给阿卜力克木送去从且末带来的葡萄干和核桃。只是时间太紧,许久未见的两人连张合影也没来得及留。

得知此事的记者,在报告会举行前,将阿卜力克木接到保定学院,帮他们完成心愿。

17日14时许,21岁的阿卜力克木终于来到老师的母校。进入学校大门,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五四青年节前夕给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的回信,就被镌刻在校园最醒目的地方。

在回信石前,阿卜力克木伫立良久,认真读着上面的每一句叮嘱。“我从小就知道老师们的故事,首批支教的井慧芳、李桂枝、王建超等老师,就在我们中学教书。孙彤彤老师到且末后教的第一批学生,就是我这一届。”他说,老师们告别了母校和家乡,让青春之花开在了沙漠。

会场里,阿卜力克木认真聆听西部奉献者的讲述,每当大屏幕上出现家乡的画面,他的眼睛就会望向自己的老师。

报告会结束,学生的惊喜出现,让孙彤彤眼睛湿润。师生二人激动相拥。

从“红二师”文化长廊到图书馆,孙彤彤带阿卜力克木重走校园求学路,分享自己的青春:“2017年,沿着学长学姐的足迹,我扎根西部。是你们,让我感到当初的选择很有价值和意义。”

再次行至回信石,刚好遇到即将奔赴且末任教的保定学院2024届毕业生蒋乐鹏,几近同龄的两位青年留下珍贵合影。

“我要去你的家乡了。”

“毕业后我也要回去。”

      记者手记

因选择相遇 与信仰重逢

闪亮的青春能够缔造青春,有意义的选择注定相逢。

阿卜力克木对保定学院和保定的向往,是如此真挚。这份朴素情感的背后,源自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24年如一日扎根边疆的无悔付出,也源自这名青年对老师们这份青春选择的认同与钦佩。就像2017年坚定踏上且末支教旅程的孙彤彤一样,在见证中深受鼓舞,在共鸣后勇于践行。

爱出者爱返。如今,被老师们汗水浸润的西部大地,胡杨挺拔,红柳鲜艳,也给了他们最美好的回应。当回信石前,21岁的阿卜力克木与22岁的蒋乐鹏并肩留影时,那画面如此动人。相隔万里的两名青年,因着同样的选择成为同行者。

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青春的光芒在这里交相辉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