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纳兰泽芸时间:2024-05-10 09:17
大凡喜爱汪曾祺文字的人,都会被这个可爱的小老头看似淡然实则醇厚至极的文字所感动,就像白米饭或者白开水,表面上淡而无味,实则尝尽百味之后才发现它才是至味。汪曾祺的文字就是这样,乍看浅白如闲话,一个字一个字拆开也无甚稀奇,可是一旦组合起来,你就像看到了高天上的流云,干净而流畅,没有一字能割舍。
几年前我读汪曾祺的书,但读了一些后放下了,当时轻薄地觉得他的语言太过通俗,不是我要学习的对象,我喜欢的是那种捭阖纵横、气吞山河的磅礴文字意象。
须知宴席易做,青菜难炒,要把小小的青菜炒成至味更是难上加难。他的文字在于意象,在于氛围,在于韵味,寻常物事,他能写出文气鲜灵,使你的思绪不得不跟着他质朴的文字跳荡游移,却有一种不滑、不浮、不矫,抵达心底的熨贴。
《寄意故乡》大体可算作一本回忆往事的书。汪老在他花甲之年带我们胜似闲庭信步地逡巡于他的故乡——高邮小城,琐琐屑屑,细细说来,民俗风物,市井趣闻,如闻隔江琵琶,泠然有声。
他写父亲对自己的爱,淡淡地来,淡淡地去,只是淡淡地说,“我很想念我的父亲,现在还常常梦见他,我的那些梦本和他不相干,不知道怎么会掺合进来了。”似乎是淡淡的感情,不是那种浓烈到令人窒息的大悲大恸,却让人在这淡淡的几句话里不禁动容。
最喜欢的莫过于“故乡食事”一章。
这个可爱的小老头!他把寻寻常常的吃食用寻寻常常的字眼,把吃的感受、氛围、来历说得兴味盎然,信手拈来的小苋菜、小辣椒、小螺蛳都写得生趣满眼,把世俗的口腹之欲与高雅的文字奇妙地融合起来,让人看了就觉着香,觉着饿,感觉那印着字的纸都是香的,都是能吃的。
读过汪曾祺的人大多有这样的感觉,他的语言很怪,拆开来看看没什么呀,就是一个个没有雕饰的汉字,可是将这些汉字放在一起再品咂,奇怪,就是觉着香。就像包世臣论王羲之的字,说他的字一个一个单看并不觉得美,但是字与字之间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是一种整体美。汪曾祺的字也就像长在一起的树枝一样,枝干之间汁液流转,一枝动百枝摇。
鸟多闲暇,花随四时,仿佛这就是汪曾祺和他的文字留给人们的印象。他自己也说,随遇而安是“我与我周旋的结果”,自己哄自己玩。这样的话细细品味,你会发现有辛酸在里面。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汪曾祺独抒性灵的文字淡淡地絮絮着人的一生。无论是大开大阖、大起大落,在他的笔下都如山野闲花、寒潭秋水,就那么淡淡地氤氲着理性、睿智和从容的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