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作者:唐伟时间:2024-05-10 09:17
“无痕旅游”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主要是针对当时一些人进行户外运动后在森林等景区随意乱扔垃圾,对环境造成了破坏,对此有人提出“无痕山林”的户外活动方案,倡导在合适的地方行走宿营、适当处理垃圾、保持环境原有的风貌、减少用火对环境的冲击和尊重野生动植物等。“无痕旅游”主要是通过游客的自我努力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尽量避免对自然生态造成人为性影响,力求达到“无痕”的效果。
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要求每名户外活动者有“人过无痕”的认知,更重要的是要将“无痕”理念真正付诸行动,使之成为一种行为习惯和自觉。要真正做到全面“无痕”并不容易,不但要求个人具备高度的文明素养,还要求个人和团体具有强大的自我约束能力。不少人在思想上并不缺乏“无痕”的认识,但是由于个人文明素养不到位,往往存在明知故犯的行为。比如,在公共场所不要乱丢垃圾,这既是公共文明的基本要求,也是文明素质的最低标准,然而总有人无视道德文明的约束,放纵自己而随意越过“雷池”。这样的人一旦多了起来,对环境的破坏就会变得日益严重,维持和修复的成本也将越来越高。如果每个人都能按照公共文明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就比较容易达到“无痕”的效果。
实现“无痕”对更广阔的高山流水更具有保护意义。一个地方的自然生态再美,如果到处都是随意丢弃的白色垃圾,无异于暴殄天物,我们生活与居住的环境也将陷入某种“公地悲剧”之中。
如此,“无痕旅游”有越来越多的志同道合者,足以令人欣喜,同时也要看到,“无痕”的本质是对公共文明的呼吁和要求,提高公众的公共文明素养,除了强化宣传和引导,利用法律和规则的力量进行规范约束,也是实现道德与法治共治的重要现实课题。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