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保定新闻>

西陵松海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4-05-11 08:00

西陵松海内,参天蔽日,空气清新。

□保定晚报记者 孟趁景

苍松翠柏,虬枝掩映,这是一片能听见涛声的古松林海。

4月26日,我们随“恋乡·骑行保定”活动行至易县清西陵,穿行在西陵松海,雨润过后负氧离子含量飙升的古松林内,空气清新,景色宜人。徒步锻炼者,漫步其间者,赏景留影者,络绎不绝。在这座“天然氧吧”中尽情呼吸,不由感叹悠悠岁月对这方青翠天地的滋养,感怀一代代护林者对这方自然世界的守护。

“陵寝以风水为重,荫护以树木为先”,这是清代皇陵修建秉持的营陵理念,树株栽植是陵寝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清西陵保护区管委会资料科科长赵兴坤告诉记者,据记载,清西陵古松始植于雍正八年(1730年)泰陵兴建之时,截止于光绪崇陵工程结束期间,时长跨越180余年。这些树木,栽植花费被纳入清代建陵经费,由内务府专设树户负责除虫、浇水、剪枝等一系列养护工作。

历经几百年沧桑,古树也曾在战火和岁月洗礼中损毁减少,但在一代代人的持续补栽下,依旧挺拔成了如今的可观规模——覆盖清西陵陵区方圆5公里,存有一万余株古松、20余万株幼松,被誉为“易州十景”之一、华北地区最大的人工古松林。

听赵兴坤说,古松的栽植方式分“行栽”和“海栽”。行栽就是成行成排地栽植,就像护卫陵寝的仪仗,称为“仪树”;海栽就是在山坡沟谷大面积无规律地栽种,称为“海树”。

如今,密密的古松,参天蔽日,或挺拔如山,或俊美如龙,广布于北易水河畔,永宁山南麓的平地、沟谷地带,陵寝周围,随山起伏,顺道弯转,组成了松的海洋、绿的世界。

古树是珍贵的自然遗产,更是历史的见证者。为了守护好这些平均树龄300年左右的“老前辈”,清西陵保护区管委会在“细”“准”“专”上下足功夫,让它们吃上了“科学饭”。

穿行林内,每株古树身上都有一张蓝色“身份证”,记录着树的详细信息,这是为方便跟踪管理,陵区给每株古松(柏)建立的档案。陵区聘请有资质的专业队伍,常年抓古松树势复壮、树体支顶稳固、树洞伤口修补、喷施杀灭松树害虫等工作,还联合植保专家逐一现场“把脉问诊”,形成了科学可行的救治方案。

精心而专业的呵护,使每一株古松柏都成为一个文化地标、一张绿色名片。它们集合成可触摸的历史,成为清西陵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构成要素。

(本文图片均由赵林森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