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保定新闻>

9年前,繁华的北京城少了两个年轻人的身影,而他们的家乡多了一座书院,多了乡村文化传承,多了关乎公共文化空间的理想——

他们的诗,不在远方在故乡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4-05-22 08:32

听松书院外景。

□保定晚报记者 刘芳

初夏的清晨,青松下的泥土释放着苔藓的气息,易县西陵镇五道河村的听松书院静静伫立,伴着鸟鸣,伴着松香,伴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梅静和爱人回乡创业9年,听松书院也一直以“复兴乡村文化、创造乡村价值”的发展理念存在着。

201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的梅静辞掉了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工作,和爱人苑小伟一起回到位于易县西陵镇五道河村的故乡,拆了父母的老宅,建了这座书院,因紧邻古松林而得名“听松”。美化乡村,发展民宿,投身乡村美育,推动乡村公益文化事业发展——这些在当时看来不可思议的事,随着时光流逝正一一变为现实。

“松为百木之长,犹公也,故字从公。”梅静夫妇希望这座书院像松一样,率先走出一条复兴乡村文化、创造乡村价值的新路。他们一边做公益,一边经营民宿。梅静的理想是在乡村探索公共文化空间的可能性,苑小伟则开办易州崖柏工艺品销售有限公司,支撑以听松书院为起点的文化产业发展。用苑小伟的话说,妻子负责理想,他则负责让妻子的理想不破灭。

听松书院前有一块空地,因有五棵古松矗立,取名“五棵松广场”。这里原先是一处闲置地,堆满了村里人的闲置物和垃圾。现在是个儿童乐园,有木马,有秋千,有蹦床,有木制滑梯,是孩子们的嬉戏聚集地。梅静说:“一到节假日,这里遍地都是孩子。”

说话的空儿,一个五六岁的男孩跑过来,抱住梅静的腿。“咦,小郭。”梅静声音和蔼,嘴角微扬。她为家乡的孩子们带来了一个可以读书的地方,也将公益教育融入这片土壤。

数年来,听松书院面向当地的青少年和儿童开办美育课堂,组织研学实践,邀请大学生支教,开展亲子心理健康服务……梅静夫妇通过自身所学为家乡的孩子打开成长的门,引领他们通往更宽广的人生路。

梅静回忆自己少年时期,一群来西陵写生的大学生走进了她的生活,也带给了她灯塔一样的引领。北京的大学生们来到五道河村写生,从小热爱绘画的她搬着小马扎如影随形,那是她第一次接触到专业美术。随后的几年,她们一直保持联系,就这样,她一点点擎画出自己的大学理想,并一步步实现它。如今,她将美育教育、自然教育、国学教育等公益文化活动在线上线下铺开,也联系北京高校、驻保高校的大学生来村里支教,希望家乡的孩子也能像自己当初那样幸运,希望“涵养审美心灵,体验艺术世界”成为孩子们生活的常态。

听松书院门前挂着若干块铜牌,梅静说,她最看重的一块是易县文体局制发的“易县图书馆听松书院分馆”。这里藏书两万余册,有她从清华大学带回来的专业书籍,也有爱心人士的捐赠。

“很多来过听松民宿的住客成为了乡村图书馆的捐赠人。”梅静说,有一位来自天津的王女士为听松书院捐赠了两次图书,都是值得收藏的原版书,甚至很多是未开封的新书,一看就知道是为图书馆专门选购的。

与时下流行的轻奢度假民宿比较,听松书院民宿显得朴素简单,因为书院的公共空间也是乡村的图书馆,常有当地的孩子们跑来跑去。以民宿作为依托发展的书院项目,对于梅静来说并不是个简单的课题。“找钱,是我实现理想的进程中一直在做的事。”梅静说,前些年,项目支撑不下去了,自己就重操旧业做设计,再用设计费养活书院的公益项目。后来才渐渐转变角色,谋求更多社会上的支持。

如今,村里的孩子骄傲于这座书院的存在,常领着外来的亲友、同学来书院看看。在这里,他们聆听“家山文脉与审美”教育课程,他们通过公益读书会分享心得体会,他们亲近自然,徒步数公里,开心畅谈……

9年间,听松书院像是一个文化坐标,让这里的百姓仰望星空,也让他们的生活走向更多的可能。现在,以听松书院为原点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给这块乡土带来了生机。清西陵实践写生基地、工艺品生产工坊、互联网直播销售的新模式、扎根乡土的人才团队,一处处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改变印着夫妻俩回乡创业的坚实步伐。在这里,听松文化社区的影响力闪耀着熠熠的光辉,梅静和苑小伟夫妻俩也在构建真正适合于乡村的文化产业体系中作出了一次又一次新的尝试。

“探索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实现的可能性,我坚持这个方向,即使我做的事情大多是铺路石。”苑小伟的话也是他们夫妻二人对待这项事业的共识。一个人怎么能找到自己的源头,一个地方怎么能释放它的光辉?这也是梅静一直思考的问题。

于是,他们把事业作成了诗,这诗不在远方,在心流之源——他们的故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