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保定新闻>

中共保定市委保定市人民政府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 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

来源:保定日报作者:时间:2024-06-08 21:48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三农”工作部署和市委十二届五次、六次全会精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打造乡村振兴“新典范”助力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更高质量、更有韧性、更有活力,聚焦年度重点任务,结合保定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强化政治责任,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供能力

(一)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落实粮食生产支持政策。持续开展小麦亩产跨千斤、玉米单产提百斤示范行动,每个平原县至少打造1个集中连片“吨粮田”示范片区。巩固大豆扩种成果,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持续提升木本油料产业,高标准打造保定国家木本油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示范区。加强“菜篮子”产品生产,加快发展畜牧产业集群和水产健康养殖,持续推动奶业现代化建设。

(二)加强耕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健全耕地保护制度体系,严格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用途管制,因地制宜推进撂荒地利用,对确无人耕种的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多途径种好用好。持续整治“大棚房”和“割青毁粮”。全力推动“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地市级试点”建设,统筹推进“小田变大田”。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过程监管,健全长效管护机制,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等直接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

(三)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推进保定(涿州)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创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推进国家作物分子育种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强化重点良种技术攻关,推动种业振兴。优化“博士农场”建设。深化“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建设,健全政、研、企利益联结机制,强化驿站品牌效应。加快“科技小院”建设,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完善落实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

(四)健全农业防灾减灾救灾长效机制。推进受灾较重的农田新建或改造提升成高标准农田,推进农业设施升级换代。推动重点水源、蓄滞洪区建设和灌区现代化改造,实施河道治理等工程。加快灾毁房屋修建,将灾后恢复重建与和美乡村建设统筹推进。健全乡村消防安全工作机制。加快发展农业、农房、巨灾等保险,三大主粮和重点特色农产品政策性保险实现全覆盖。

二、巩固拓展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五)落实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精准落实动态监测和帮扶措施。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对存在因灾等突发返贫致贫风险农户,符合政策规定的可开辟“绿色通道”先行帮扶救助。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

(六)持续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实施脱贫地区特色产业提升工程,强化帮扶产业分类指导,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推动脱贫地区产业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落实就业帮扶政策,全市脱贫人口务工规模保持基本稳定。

(七)强化对脱贫地区帮扶支持。持续巩固拓展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成果和社会帮扶成果。落实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支持政策,推进应贷尽贷。深入开展“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推进高校与乡村深度融合。

三、深化一二三产融合,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八)推动设施农业高端化。以国家、省设施蔬菜项目为重点,打造环京雄精品设施蔬菜、城区周边都市设施瓜果、环太行山设施菌菜等三大设施农业产业示范带。重点在定兴、徐水、顺平等地新建改建一批现代设施种植园区,在阜平、涞源等地打造一批现代化设施农业示范场景。深入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创建。

(九)推动农业产业集群化。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结合五个省级千亿级产业工程,每个县(市、区)围绕主导产业重点打造1-2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开展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等工程,抓好定兴、高碑店、阜平等食品加工集聚区建设。发展壮大县域特色产业,扩大花卉、有机蔬菜、园林水果、食用坚果、食用菌、中药材等种植面积,大力推进县级农业科技园、乡镇农业产业园、村级农业特色园建设。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重点支持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十)推动预制菜(净菜)集聚化。实施净菜进京行动,抓好一批环京周边蔬菜生产基地,培育一批“河北净菜”生产示范基地。实施预制菜集聚发展行动,重点建设一批预制菜产业园区,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落实“菜八条”支持政策,加强预制菜全过程监管,搭建产销对接平台。

(十一)推动品牌农业电商化。持续打造“直隶田园”市域公用品牌,构建“1+N”区域公用品牌矩阵。培育壮大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鼓励支持可电商化农产品开展“两品一标”认证,健全“政府+电商平台+主播+农产品公司+农户”模式,拓展产销对接渠道。健全县乡村物流配送体系,县级物流配送中心、乡镇商贸中心和农村电子商务基本实现全覆盖。

(十二)推动特色文旅精品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康养、银发经济、文化创意等产业业态,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积极推出农事体验、观光休闲、民俗文化等高品质乡村旅游产品。打造环都市休闲观光圈、深度体验圈、旅游度假圈,推出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打造“康养到京畿、旅居到保定”品牌。推动“保定小院”项目建设,建成一批小院,全面展现“小院+”多场景。

(十三)推动数字农业智能化。加快推进保定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建设,打造1个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22个县级农业农村数字农业应用平台、35个数字农业示范应用场景的“1+22+35”数字农业发展新格局。加强市县商务、交通、水利、邮政、气象等相关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平台基座、底层数据资源和功能应用的共享复用。抓好省级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建设。

(十四)推动招商引资精准化。重点围绕农产品加工、设施农业、奶业振兴、中央厨房、数字农业等开展招商引资,主动对接央企、国企、大型龙头企业等国内领先企业,开展产业园区招商、产业链招商、产业集群招商。加强与重点全国农副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行业龙头企业对接,开展战略合作。

(十五)推动农村改革纵深化。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稳妥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完善农村产权交易信息化平台建设。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完善集体“三资”运营机制,进一步推广党支部领办土地合作社。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持续扩大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

四、突出点线面结合,推进和美乡村高水平建设

(十六)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加强村庄规划,按照净美达标村、洁美延展村、精美示范村、秀美共富村、和美未来村等五类村建设标准进行科学分类,有条件有需求的村编制高质量村庄规划。按照“八无八有”标准,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常态化推进村庄干净整洁有序。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分类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强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排查和源头治理。科学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全面提高农村建筑垃圾利用水平。持续开展村庄绿化和美丽庭院创建,创建一批省级森林乡村、美丽庭院。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健全农业废弃物收集利用处理体系。实施古树名木抢救保护行动。推进被动房建设试点。

(十七)加快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健全农村供水工程体系和管理体系,实施供水水质提升行动,持续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加强“四好农村路”建设和示范创建。加强数字乡村建设,加快农村信息服务站点建设,加强适农信息服务开发与推广,持续推进数字乡村试点建设。

(十八)加快农村公共服务能力提升。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完善城乡学校共同体集团化办学,完善学术结对帮扶机制。加强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提高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服务能力,提高乡村医生中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人员比例,加快将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管理。推进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鼓励发展老年助餐和互助服务,探索将农村独居老人关爱服务纳入基层网格化管理,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激励机制。

(十九)加快和美乡村示范创建。围绕“京雄保协同发展带(京雄保一号旅游风景道)”,统筹规划、连片建设、梯次推进、迭代升级,开展和美乡村示范区、示范带和重点村建设。推动涿州、易县省级和美乡村示范区建设,着力打造每个县(市、区)1个以上和美乡村示范带,强力推进120个重点村建设,对重点村土地优先保障,资金重点倾斜。全市建成精美示范村160个、洁美延展村900个,净美达标村达标率100%。

五、聚焦软实力提升,推动乡村高效能治理

(二十)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坚持大抓基层鲜明导向,健全县乡村三级联动争创先进、整顿后进机制,组织开展乡村党组织书记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擂台比武”,持续开展村党组织“争先创A”行动。开展基层干部“千人示范培训”、乡镇党政正职全覆盖培训和农村党员进党校集中轮训。深化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

(二十一)提质农村精神文明。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办好2024年度“中国农民丰收节”。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网格化等有效办法,因地制宜制定村规民约。发挥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农村基层群众组织作用,完善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等约束性规范和倡导性标准,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和乡风文明程度。

(二十二)加强农村文化引领。加强传统村落、特色民居、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利用,深入对农耕民俗文化挖掘、整理和保护传承。加大乡镇综合文化站、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小广场、村史馆、农家书屋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广泛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办好村超、村晚、旅游演艺、节庆展会等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二十三)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突出预防为先,强化源头治理,推广曲阳县“一站式”社会治理中心做法,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建设。常态化推进农村扫黑除恶。全面开展“七无”星级平安村创建活动。推动“雪亮工程”向农村延伸,加快农村地区视频监控设施建设,健全乡村治安防控体系。

六、坚持优先发展,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二十四)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压实四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充分发挥县委书记“一线总指挥”作用。充分发挥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作用,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严格落实“四下基层”制度。

(二十五)强化多元投入机制保障。将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集中财力支持乡村振兴重点项目。落实土地出让收益支农政策。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用足用好政策性金融工具,用于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建设。深化“万企兴万村”活动,建立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采取特许经营模式,规范实施有经营性收益项目。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加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投放。提高农业融资担保业务覆盖面和普惠率。抓好农村金融服务专员试点。

(二十六)强化乡村人才支撑。依托河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学院、保定工匠学院、河北大学双卓教育学院和河北医科大学乡村医师学院,对农村党组织书记、致富带头人、合作社负责人、返乡大学生、村级医生等开展轮训。深化十万电商大培训,打造乡村直播间,培育一批电商新农人。积极发挥农业科技特派员在创建“博士农场”、农业创新驿站、现代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不同功能创新创业平台的作用,选拔培育一批高素质农业职业经理人,大力推进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推广医疗卫生人员“县管乡用、乡聘村用”,实施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培养、配备、管理、使用,提升“三农”干部队伍的能力和水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