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李光宇时间:2024-06-13 07:23
高碑店市(原新城县)在古代属于督亢核心区,史称膏腴之地,河泽纵横,物产丰饶。也恰恰是这个因素,该地区的道路发展缓慢,直到宋辽两政权对峙。由于战争和信使往还的原因,加之北宋将开封定为都城后,沟通析津府再走沿太行山开辟的古道就很绕远,故此,宋辽建立了一条新的贯穿河北地区南北的交通要道,即开封——澶州——大名——冀州——雄州——新城——涿州——析津府,新城县的道路才有了相应的发展,并且有了确切的记载。
元代沿袭这条驿路旧制,取消了白沟驿,在新城县城设汾水驿。到了清代,这条驿路升格为京德“御道”,起自北京广安门,66里至良乡县黄辛庄行宫,70里至涿州行宫,又48里至新城县紫泉行宫,又70里至任丘赵北口行宫,中途经过若干处行宫后抵达这条御道的终点德州行宫。这条京德御道宽约30米,每逢皇帝巡幸,百姓都要黄土垫道,净水泼街。
清朝皇帝出巡每天的行程都有定数,因此御道旁修建了供皇帝驻跸的行宫,新城紫泉行宫就是著名的一座。该行宫建成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行宫东西宽127步,南北长153步。宫庭居中,屏山由西向北,再向南,直到行宫东南角。西有石径,山上建有棕亭,下有竹埭坝、敞轩。行宫自西北角引水入墙,水上跨高阁。水入行宫后在东部汇成一泓碧波,曰镜湖。湖北山凹处临水有亭,曰鱼罾(zēng,方形鱼网)。镜湖中央由西岸通向东北角有石拱桥,桥南正中留有石坊,湖面东北部的山角有箭厅。宫门外的左右为朝房,宫门向南穿过朝房中道是外屏(东西横长的大影壁)。环行宫外有隙地(空地)43亩多。宫外西北引水向南,尔后折向东去大虹桥处,汇入紫泉河,外屏之北有石质横桥。
据《乾隆皇帝起居录》载:乾隆皇帝在紫泉行宫驻跸19次、嘉庆驻跸两次。乾隆皇帝曾13次挥毫作诗125首,赞美紫泉行宫的美景,其《镜湖诗》曰:“其源来紫泉,输注成半面。濯樱吾何有,载舟彼已然。”诗中的“紫泉”二字既是行宫之名又是新城县一条著名河流的名字。对紫泉河,光绪版《新城县志》中载有《新城重修石桥兼疏护城河记》,称“城(至新城县城)接紫泉水……南流至城下,附城环绕,气势佳盛”。紫泉河萦带、兰若塔定鼎当是清廷选择在此建行宫并以紫泉命名的重要原因。清代帝王的出巡规模浩大,排场显赫,浪费惊人,劳民伤财,到嘉庆帝时基本上停止了南巡活动,因此,京德御路从那时起即萧条败落。
清代晚期内忧外患,国力积弱,皇帝不再来此驻跸,紫泉行宫也因年久失修而颓废。据《新建紫泉书院碑记》《创修紫泉书院碑记》等史料记载,1859年,知县杨咏春(字雩芗)召集众绅士商议在紫泉行宫故址改建紫泉书院,众绅士捐银2000多两,建筑房屋35间。夏六月动工,至冬十月落成,招收附近各县生徒,主要讲授科举考试的相关内容。紫泉书院讲堂有匾额曰“敬修堂”,楹联为:成人有德小子有造,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当年直隶总督曾国藩启用会元王振纲出任保定莲池书院山长,使一度式微的莲池书院重现生机,王振纲因此声名远播。事实上,王振纲在供职保定莲池书院之前曾长期担任家乡新城紫泉书院山长,他离开紫泉书院后,新城县众乡绅先后聘请其长子王鑑、五子王锷接任山长一职,使紫泉书院文脉延续,蓬勃发展,京南保北,名闻遐迩。王振纲父子三人相继执掌书院,育桃李芬芳,一时传为佳话。紫泉书院在存续的40多年间和新城县学一起输送文武进士29名、文武举人153名,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新城县一榜考中7名举人,轰动全国。
晚清时期,随着清廷国力日衰,内忧外患,书院也难逃厄运。到了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紫泉书院已经是运势衰微,惨淡维持。新城县新任知县张丙哲重振紫泉书院,使生员伙食费用得到保障,还预备了教师和学生的嘉奖奖金。他为书院修改制定了新的章程,规定学员都要在学校住宿学习,教师不仅要教授儒家经典,还要传授经世致用之学。他举办了旨在鼓励生童向学的“宾兴盛典”,就是由知县组织的为应试生员壮行的宴会、奖励和庆典活动。王廷楷撰写的《宾兴记》一文记录了当时的盛况,收录在了《续修新城县志》中。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废科举,兴学堂,紫泉书院改办为官立高等小学堂,此为新城县兴办学堂之始,七七事变后学堂停办。1954年,当地政府在原紫泉书院旧址上建设了新校舍,将成立于1951年的新城中学由城内张家大院迁至此地。
新城中学毕业生夏景源回忆:“1952年7月,我考入新城县初级中学,这是新城县第一所中等教育学校。我上初二时学校由城内迁到了紫泉行宫,学校要求每位学生在左胸前都佩戴镌刻着‘新城中学’4个白底红字的校徽。学校允许走读生把家中带来的干粮放在教师食堂,由厨师给加热。教师食堂多余的饭菜和热汤也提供给我们,因此学生对校领导和厨师都非常感激。学校还组建了军乐队,每天早操时队员们都要集合起来练习吹号、击鼓,这在学生眼中是那么新奇。每逢学校开运动会或到社会上参加活动,军乐队统一着装走在队伍最前列。乐队指挥是身材高大、年轻英俊的曹国祥老师,随着他的指挥,乐队时而鼓号齐鸣,时而戛然而止,气势磅礴。”
1973年春,新城县委宣传部干部平文郁来校采访,写出通讯《风华正茂》,发表在4月26日的《新保定报》第三版上,对新城中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师生风貌进行了报道。新城中学尤其是恢复高考后的数年间高考升学率在保定地区赫赫有名,铸就了办学史上的辉煌年代。2001年新城中学迁往高碑店,与当时的高碑店市四中合并。
2016年5月在紫泉行宫旧址上建起了“高碑店市新城紫泉中学”,运营至今。时至今日,走进校园,中式建筑古色古香,中心镜湖莲荷吐艳,红楼绿树,屋舍俨然,环湖长廊,龙盘堤岸,五孔石桥,长虹卧波,古亭飞檐,矗立翼然。
从紫泉行宫到紫泉书院,再到新城中学、紫泉中学,就是一部缩略版的高碑店教育史。正所谓:师德敦谨,学风端正。授业有道,润物无声。
参考书目和文章:
1、《新城县志》
2、《高碑店赋》 鲁宝玉
3、《高碑店文化集萃》第十二卷
4、《督亢史探》 崔玉谦
5、《保定教育史料选编》
6、《王树枏传》 景元平
7、《河北文史集萃·教育卷》
8、《年华似水》 夏景源
9、《新建紫泉书院碑记》 章鋆
10、《创修紫泉书院碑记》 王振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