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林钊勤时间:2024-06-13 07:23
王跃文是我很熟悉的学者、作家,若喜欢湖南的湘水气息,一定不能错过他的作品。我从他的《雾失故园》《桂爷》读到《乡村典故》,再读到如今的《漫水》,他时刻关注着身边的人和事,关注着脚下的土地和历史痕迹。
《漫水》这本书是我托湖南的一位诗友从王跃文手中亲购而得,还得到他本人的签名,十分珍惜。我熟悉王跃文的文字,更能理解“漫水”的含义,这充满了灵性的字眼给人以非凡的感受,读起来也特别亲切,诗意悠长而久远。
王跃文曾说:“漫水是个村子,村子在田野中央,田野四周远近围着山……村子东边的山很远,隔着溆水河,望过去是青灰色的轮廓;南边的山越往南越高,某个山洞流出一股清泉,那是溆水的正源;北边看得见的山很平缓,溆水流过那里大片的橘园,橘园边上就是县城;西边的山离村子近,山里埋着漫水人的祖先。”事实上,漫水并不是刻意所取,而是真实的地名,是他笔下村庄的名字。
翻开《漫水》,我们可以逐字逐句、逐段逐篇地去读,像是漫游在理想中的乡村世界一般,这里的一切都是透明的,干净而泛起波纹,波纹里透着人性的光辉。
王跃文的文字也不同于以往的犀利,而是逐渐柔软下来,细腻流畅,有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读完之后,我被作品中的余公公、惠娘娘、铁炮、树屋等角色所吸引,这些普通的角色鲜活无比,撑起了整部小说。他们的性格憨厚耿直、善良开朗,做人做事有情有义,这也是我们中国农民形象的现实写照。
漫水村的村民远离城市的喧嚣,简单地生活,简单地满足。他们家家户户都会种菜,各种蔬菜粗粮很少会拿出去卖,都是自己吃,或送给亲戚朋友们。如果遇到偷菜什么的,他们也绝不生气,只会觉得自家的菜种得好……
在方言上王跃文也下足了功夫,读起来虽然怪,却非常有趣。比如爷爷,他们叫“公公”,这个“公公”并不是指太监,而是对长辈的别称,蛐蛐他们叫“灶虮子”,棺材他们叫“割老屋”……这些方言虽然并不易懂,却是他们一代代人传承下来的,韵味十足。
王跃文曾在一次访谈中说:“一个当代作家,他的文学无论怎样个人化,回到文学本位,他所描写的对象仍然是当代中国特定情景下的人,所以我认为当代中国文学依然应该真切地反映现实。”
正因为如此,漫水村的人情气息才更加浓郁厚重。在这里生活,可以感受到全新的生命体验,不急不躁,任凭风吹,一切事物都带着我们苦苦追寻的诗意。或许,漫水已不再是“漫水”,而是我们心中尚存的栖息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