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作者:思睿时间:2024-06-25 09:26
说起“非遗”,你会想到教科书和新闻报道里的文字描述、博物馆里的精美展陈,还是传承人的现场展演?其实,“非遗”早已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看个电影追个剧也能和“非遗”撞个满怀。
最直接也是最有冲击力的,是把“非遗”元素融入影视作品中的服装、道具。《蜀锦人家》中的蜀锦,《梦华录》中的茶百戏,《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的马球、建盏……无论是物件还是工艺,“非遗”元素巧妙融入其中,都能带来视听盛宴,不仅丰富了剧情和人物,也让观众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再进一步,则是在剧情里讨论“非遗”的发展与传承。比如,《去有风的地方》探讨了木雕、扎染等“非遗”工艺的传承困境,让小众“非遗”走向大众,提升认知度、带动商业化发展的同时引发全社会的思考。再如,《鬓边不是海棠红》以京剧艺术发展史为主线,从化妆、行头的戏曲造型,到抛水袖、扇子功等戏曲技巧,让观众尤其是年轻人也能真正爱上京剧艺术。
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影视与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是“看不见”的但又影响深远。《清明上河图密码》的美术指导孙健实景还原虹桥、货郎的铜炉,再现北宋时期汴京的布局与规划,这幅古画不仅仅是一幅艺术品,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将文字内容实体化,让观众在大屏幕上看到历史缓缓走来。这些作为影视剧“背景板”的环境因素可能不会对剧情产生直接影响,或许也不会第一时间被观众发现,但它们共同展现了中式审美的独特意境,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非遗”元素为影视作品带来了更深厚的文化内涵,提升了其艺术价值和观赏性,而影视作品则助力“非遗”技艺走出“深闺”,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二者可谓双向奔赴、互利共赢。期待有更多更新更活的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真正做到深入人心、推陈出新。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