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欢立敏时间:2024-06-25 09:26
提起保定籍著名作家李英儒创作的《野火春风斗古城》,相信很多人都非常熟悉,尤其是1963年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后更是深入人心,不仅被更多的保定人所熟知,在全国也享有极高盛誉。
李英儒,1914年出生于河北保定清苑,是“保定作家群”第一代著名作家,一生创作出大量长篇、中短篇小说及大量诗歌、散文、文学评论等。他从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战斗在滹沱河上》《野火春风斗古城》《还我河山》《魂断秦城》《女游击队长》《燕赵群雄》等作品。对保定抗战历史有着深入研究的王玉宝和保定文化名家郑新芳联袂创作的这部《中国著名作家李英儒与保定》,为我们打开了探究并详实了解李英儒一生深耕文坛、呕心创作的窗口。书中搜集整理、详细介绍的李英儒各个时期创作的书稿及创作经验给保定文学发展史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对于广大读者来说极具阅读和收藏价值。
《中国著名作家李英儒与保定》全书共分九部分,分别为“求学之路”“战争岁月”“业余创作”“情深无限”“与时间赛跑”“百花齐放”“思念与回忆”“故里与故居”“保定纪忆”。引言中,作者王玉宝为读者解密了保定人为什么喜欢李英儒,那是因为李英儒在曾经居住过的保定市胜利街18号指挥过对敌斗争,这里也是晋察冀军区情报站旧址之一,李英儒任站长,妻子张淑文任交通员。工作闲暇之余,李英儒一直埋头创作,即便在马背上、地洞里、青纱帐等艰苦的环境下,都始终以自身生活和斗争经历为素材坚持创作,每部(篇)作品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正如王玉宝对李英儒的评价:他笔下的人物有血有肉,叙述的事件有根有据,使用的语言都是当地老百姓熟悉的保定方言土语,所以,保定人爱看。
李英儒从小就展现出了高于同龄人的聪颖和勤奋,在父亲的启蒙教育和影响下,他早早进入私塾读书,是私塾先生的得意学生。后来到保定志存中学学习,期间,李英儒所在的学校掀起了两次罢课示威学潮,李英儒在学潮中开始读进步书籍,为后来走上革命道路打下了基础。
李英儒1938年参加八路军,曾任火星报社编辑、主任,战斗部队步兵团长,1942年到日军重兵驻扎的古城保定做地下工作,1953年回到部队文化岗位后开始写长篇小说,后任八一电影制片厂顾问和《八一电影》杂志主编,一生致力于文化事业和文学创作,创作出了大量以时代背景为题材的优秀文学作品,并有多部作品被改编成连环画或搬上银幕,为保定文化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李英儒经常利用工作闲暇时间回到家乡保定,并应保定市文联邀请为保定的文学爱好者们举办文学讲座,本书作者郑新芳便是当年接到文联通知参加李英儒文学讲座的保定青年作家之一。
王玉宝、郑新芳笔下的李英儒血肉丰满,事件生动鲜活,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时代特征,为弘扬保定籍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书写了华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