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胡胜盼时间:2024-07-08 08:20
如果不是因为翻开了《在江之南》,仅凭着一扫而过的直觉,你很可能会与其失之交臂。清新利落、大片留白的封面,单看装帧很像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籍,难免会给人一种“望而生畏”之感。当你真正展卷细读会发现,《在江之南》将自然的大美、文化的魅力、历史的深刻融于一炉,传承历史印记、厚植家国情怀,称得上是一本耐咀嚼的醇厚之书。
《在江之南》是“学习强国”总编辑刘汉俊的散文自选集,以文化的视野、诗化的语言讲述江南的山水、民居、市井、风俗、饮食、戏曲等,全方位、多视点诠释江南文化的灵魂,展现出一幅浑然天成的东方画卷。该书分上下两篇,上篇“大江铺长卷”,下篇“日月舞椽笔”。美文配美图,徜徉于文字间,却恍若穿行于江南烟雨中。作者行文潇洒,既能细致入微地留心每一处场景,又能串起每一段历史,正所谓:“徜徉于江南水乡,窗边桥上,听千年桨声,心波荡漾,翩跹梦境,熨平游子思乡情。溯源到历史深处,金戈铁马,唱千古悲歌,胸怀激昂,纵横天地,养出浩然英雄气。”
书中有一个故事叫“乌镇”。乌镇的故事是江南的记忆,乌镇的人物是历史的风流,乌镇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标点,显而易见,作者是偏爱乌镇的。高高垂下的五彩斑斓的长布条在微风的吹拂下袅袅婷婷,浓郁的酒香在空气中肆意弥漫。听桨声欸乃,穿烟雨长廊,静看人来人往。诗意江南,水墨梦境。没有乌镇,怎能忆江南?没有江南,何处寄乡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乌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养的是文化、文明和文人,孕育的是情感、情怀和情结。书中开卷四文从不同角度对乌镇进行描摹、状写,江南水乡的温润气息扑面而来。
江南风物凝就江南风骨,由景到情,又由情到人。徐霞客的求是态度、科学精神,岳飞的剑胆琴心、精忠报国,文天祥的坚定不屈、忠贞不渝,以及郑和如何耕海牧波,将友谊和中华文明的种子远播海外……对历史的回望、透视,感慨、思索,对那些历史人物的深度描写和评论,于每一处细节深耕细掘,以史为鉴,关注当下,警示后世,大气宏阔,入木三分。《在江之南》让我们看到了400多年前乃至更遥远的中国,中国的容颜、中国的骨骼、中国的血脉在纸页摩挲中变得越发清晰。
散文尤其是美文,若只以辞藻堆砌,乍一看不免惊艳,细品则又觉得迷乱双眼。而《在江之南》则不同,它里面有江南的景、江南的情,还有江南的人。时光摇曳,文章生姿,有生趣的文字总是会说话的。寻究作者笔意,我们在体会他的温柔之外还能体悟到他对事物的深情。“在江之南”也是江之南、大江南,自然不是单一的某一个区域。作者是湖北赤壁人,家乡赤壁的历史、自然,三国时代、红军足迹、茶文化和茶经济,在江边度过的青春岁月,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以及曾经同甘共苦的同事、朋友也在他的笔尖缓缓流出,他对长江的真挚情感和深深眷恋都氤氲在了无声的诉说中。在乡愁里把岁月看老,把沧桑看尽,把长河看冷,评史论道,皆是一曲曲历史的悲歌、赞歌、壮歌。刘汉俊的文笔于华丽中不失质朴,精炼中不失厚重,既含蓄蕴藉又意境深远的文风品格算得上是当代文化散文写作的又一代表。
“天地一根弦,江河日夜流,长江是时间的刻痕、地球的史记,用古老的涛声谱成了永恒的澎湃。”《在江之南》“把一江浩荡送到你的眼前,壮阔你的视野,壮阔你的胸怀,又义无反顾地送你冲开峡谷,奔向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