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刘昌宇时间:2024-07-25 08:40
孤独是人生的常态。在生命的旅程中,它总是如影相随,陪伴着我们从彼时到此时,从彼处到此处。对芸芸众生来说,如何在孤独中坚守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于静谧中收获更多的无畏和从容?国学大师季羡林以其字字珠玑的《孤独到深处》作出了含英咀华的睿智回答。
全书分“告别慈母,踽踽独行”“人间百态,皆是滋味”“花开如火,也如寂寞”“见识天地,行者无疆”“心装万物,自在独行”等五个部分,讲述了季羡林在人生的成长和磨难中是如何逐步战胜孤独和困境赢得人生辉煌的。
谈起老师,每个人都会肃然起敬,季羡林也不例外。先生因为家贫,从小便跟着叔父去往济南。为了让他早日成才,叔父把他送往新式学堂。回忆起这段独自求学生涯,他在《我的第一位老师》一文里表达了对恩师的感激。这位堪称杂家的“李老师”,虽然讲课并没有什么突出的特点,但他“总是和颜悦色,从不疾言厉色。一次上英语课,他说f这个字母,就像是一只大蜂子,腰细两头尖。”这个形象的比喻十分生动,让季羡林一直念念不忘,而更让他终身难忘的是李老师宽以待人的良好涵养,他从这位平凡师长身上学到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在李老师的悉心培养下,季羡林身心得到了健康发展,在汲取知识的同时,从小就树立起了“立德、立功、立言”的崇高理想。
良师的栽培让季羡林获益颇丰。高中毕业后,他在同时被清华和北大录取的情况下最终选择了就读清华。读书期间,他的母亲不幸因病去世,他悲痛欲绝回乡奔丧。书中的《母与子》一文以哀婉动人的笔触记录下了此行见闻,不但抒写了季羡林对母亲的依依怀念之情,而且还讲述了故乡一村妇与其儿子之间的故事。两对母子虽然人生境遇迥异,但“母子连心”的那份真挚情感却是一样的。季羡林满怀悲悯地叙说着人间的爱与哀痛,又以极具温暖的喻意告诉我们,世界总是会向着好的方向发展,面对人生的孤独,惟有保持精神上的强大,才能驱走冷漠,迎来人生的春天。
在许多人眼里季羡林是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他一生向学,头顶众多的荣誉光环,人生场上又总是有鲜花和掌声相伴,是不会感到孤独和寂寞的,其实不然,大师也有着普通人的七情六欲。《寂寞》一文里,季羡林就以细腻的灵动之笔把自己身处静夜时的寂寞描绘得十分贴切。他把寂寞比作“大毒蛇”,它紧紧地盘住了他整个的心,以往的欢歌笑语、生命中难以释怀的人生片断都如过电影般在他眼前浮现,但豁达从容的季羡林却在检视过往的同时满怀希冀地憧憬着光明的未来。季羡林在文中发出这样的诘问:“春什么时候会来呢?寂寞什么时候会走呢?”他虽然没有给出最终的答案,但透过字里行间依然能感受到他于孤独寂寞中勇于向前的那份泰然。这份可贵的精神润泽让我们对先生“不畏冷气,只管向前走”的高贵品格油然又多了一份诚挚的敬意。
孤独寂寞不可怕,它如浮霜,总会被世间的温暖和阳光驱散。对一个人来说,身处孤寂之中最重要的是要保持一份高洁的品性。《荷塘莲韵》一节中,季老就以荷为例,讲述了养莲、护莲、赏莲的逸致,隽秀的文字传递出清雅的生活情趣。四五颗莲子穿透坚硬的外壳,在重重淤泥之中,经过四五年的用心蓄力,苦尽甘来般地绽出了一湖亭亭玉立的莲花,并以“出水见芙蓉”的旖旎美丽着这个世界。季羡林以莲喻人,期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如莲一般,“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以一腔正气昂然挺立于天地间,剔去繁华和喧嚣,以甘于寂寞的旷达情怀活出莲的韵致,活出莲的圣洁与洒脱。
读罢《孤独到深处》,只觉暖意萦怀。你若热爱这个世界,又何惧现时的寂寞孤独?就让我们携手并进,努力躬行,孤独中坚守,坚守中创造,世界就会在我们的拼搏奋斗中一天天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