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4-08-10 09:50
▢马小江
“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南宋陆游这首《苦热》淋漓尽致地描写出入伏后的闷热。每年到了此时就是一年中最难熬的日子。
对抗暑热天气,现代人有空调、电扇,在古代,人们消暑也有他们的办法。这里就来说说瓷枕。
瓷枕始烧于隋代,流行于唐代以后。据说开始时是作为陪葬的冥器,以后又作寝具和诊脉之用。到了宋代,瓷枕的发展进入繁荣时期,不仅器形较前代有所增大,而且装饰技法也突飞猛进,刻、划、剔、印、堆塑等技法纷纷采用,极大地丰富了瓷枕的表现风格。
在瓷枕的发展史上,以宋代(公元960—1279年)北方磁州窑系所烧的瓷枕最具代表性。这一时期生产的瓷枕种类繁多,造型优美,包括几何形枕、兽形枕、建筑形枕、人物形枕等。瓷枕的装饰纹样也多彩多姿,较为普遍应用的有动植物纹、人物纹、山水纹、文字纹等。瓷枕的造型与纹饰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中的文化、习俗、时尚、追求等方面,这一点尤其以带有文字纹饰的瓷枕所表达出的最为明显。
枕头作为一种寝具,是人们日常起居的重要生活用品。中国古代的枕头最早是用天然石块制作的,以后又逐步扩大到使用木、玉、铜、竹、瓷等材料,其中瓷枕的数量最多,应用最为广泛。瓷枕即瓷质的枕头,是中国古代瓷器造型中较为流行的一种,枕上用彩釉绘成精美的图画或题上诗句,题材有人生感怀、情爱相思、借景抒情、劝勉警戒、吉语广告等,瓷枕上的诗词不仅有装饰效果和欣赏价值,有的还具有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诗词瓷枕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这件收藏于江苏省扬州博物馆的唐三彩犀牛枕,长11.2厘米,宽8.4厘米,高7.5厘米,枕面为长方形,微弧凹,中间刻一对同向展翅飞翔的蝴蝶,边缘有一周阴刻线。枕座为匍匐的犀牛伏于托子上,犀牛眼睛鼓起,大鼻,阔嘴,小耳。犀牛头部有两只角,阴刻毛发,全身刻画鱼鳞纹。粉红色的胎体质地非常坚硬,满施黄、绿、褐三彩。唐三彩属中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珍品,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因基本釉色为黄、绿、白三种颜色而得名。
犀牛是生活在热带地区的动物,形体硕大、健壮、凶悍,形象怪异。犀牛角还是珍贵的药材,用此枕者期望能驱病避邪,降服妖魔,身体安康,也希望睡觉的时候枕着它会有特别凉快的感觉。
欣赏这件瓷枕,不禁想起北宋张耒《谢黄师是惠碧瓷枕》中的诗句:“巩人作瓷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发冷泥丸惊……”对瓷枕极尽赞美。枕着瓷枕顿觉神清气爽,莫说女子喜爱其清凉,男子也是爱不释手。在没有空调、没有风扇的年代,若能拥有一件解暑降温、缓解燥热、清凉舒爽的瓷枕,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