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4-08-10 09:50
▢王家年
藏书原为乐趣而来,搜求毛边书便是其乐趣的一种。“毛边书”现已鲜为人知,它是书刊收藏的珍品。“毛边书”又叫“毛边本”,是印刷装订后的书,除装订的一面外,其余三面任其本然,不施刀削。你要看书,得耐着性子将书页裁开,摸起来毛茸茸的,顾名思义,故曰“毛边”书。
真正的毛边书的规格,只裁地脚,不裁天头和翻口。裁了下切口地脚的书,与一般的书一样,放在书架上容易站立。不裁天头和翻口目的有二:一是相信读者一定会裁开看的,这是把读者当知音看待。毛边本是赠给好朋友的,应属非卖品。二是看书时是翻阅书的翻口外切口一侧。看的时间长了,书边会变脏发黑,可以用大型切纸刀顺着边切一切,边上就又干净了。装订得好的送人的毛边本,作者在送人时常附带送一把裁纸刀。讲究的裁纸刀是用象牙磨成的薄片状的刀,品相完美,做工精细,便于夹在书中附送,兼具书签的用途。也有精致的钢刀,不能当书签。
毛边书最早出现在古代欧洲。法国、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的出版社曾为中古的贵族阶层生产过毛边书,读这种书需手持小刀,边裁边读,契合了有闲阶级的休闲文化。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英国书界钟爱毛边书与迷恋精印本、插图本、皮纸精印本、初版本、特殊版本、黑体字本等,对毛边书的钟爱渐渐发展为一种休闲文化,遍传世界各地。
鲁迅、周作人共同翻译的《域外小说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毛边书。翻开历史,上溯到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武英殿曾推出过一种将印好的书页叠齐后不加裁切的“毛边书”,为铅印殿本。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毛边书”的鼻祖。
在鲁迅、周作人兄弟的带动下,现代文学30年中出现了一大批喜爱毛边本的名家,如郁达夫、林语堂、张资平、郭沫若、冰心、苏雪林、叶灵凤、许钦文、章衣萍、邵洵美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丰富多彩的毛边书籍成为新文学历史上写意而率真的图景。毛边书朴素天然,不事雕琢,最受藏家青睐。作为一种文化情趣,它反映着五四文人精神生活的优悠和余裕,以其与文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使现代文学在传播学意义上多了可资研读的美学要素。
毛边书边不切齐,虽有特殊的美感,但翻阅起来的确不如齐边的顺手。新买的书需要用裁纸刀一页页裁开,旧书因时间久了,书页的毛互相粘连,要十分小心才能将它们分开。有闲情逸致和藏书癖好的人可能会感到是一种乐趣,对讲求实用的读书人来说,难免会感到费事和腻烦。毛边书看起来费时费力,日渐稀少,只能成为收藏者的宠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