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4-09-08 20:19
▢于士磊
幼时常听母亲给我讲,在市里工作的三舅还有二舅家的建立哥文才很好,常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因而“写作”这个词早早在我的内心留下了烙印。
上学后我就喜欢上语文课,我写的作文经常被语文老师用粗粗的红笔勾选多处精彩的语句。上小学五年级时,我还被语文老师推荐到县招待所礼堂宣读自己的作文。这无疑给了我莫大的鼓励。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清苑县文联的《苑蕾》报重点刊发本县作者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文艺作品。经朋友介绍,我兴冲冲地拿着自己写的小诗去投稿。后来才知道,把自己写的东西变为铅字不是件容易的事。
当时清苑县文联作家赵彦波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话嗓门大,快人快语,热心提携新人。记得一个炎炎夏日的晚上,我几经踌躇,最终鼓足勇气找到赵老师家请教写作问题。赵老师上身穿着白背心,下身穿着灰蓝色大短裤,趿拉着拖鞋,手里拿着一把陈旧灰黄的竹质蒲扇,大着嗓门欢迎我到来,随后亲自从厨房抱出一个大西瓜,切好先递给我一大块,热情地招呼我说:“大热的天先吃块瓜解解渴。”
赵老师给我看他发表在各地报刊上的诗文作品,给我讲写作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叮嘱我平时一定要注意多观察多思考,多写多练。认识赵老师后,我才知道原来作家就在我们的身边,并不遥远,之前所谓作家高不可攀的认知也被瞬间抛到爪哇国。1993年8月,在赵老师的指导下,我在《苑蕾》报发表了第一篇作品——诗歌《石夯·号子·农民》。
从此,工作之余我更加努力写诗作文,期间既有作品发表后的喜悦和满满的成就感,也有作品投送出去如泥牛入海无消息的遗憾和怅然,从此更加激励自己不断学习,向书本学、向老师学、向文友学。我承认自己不算多产作者,业余从事写作时间已经有30年,但在市级及以上报刊发表文章也不过100多篇,但我不气馁,我将继续把写作这个爱好保持下去,踏实努力,不负初心。
缘于写作,我结识了诸多志趣相投的师友,大家积极向上,有着满满的正能量,互相关注,互相支持,互相鼓励,互相学习,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