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荷花淀>

远去的蛙鸣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4-09-14 09:00

▢汪永年

入夜,小雨转密了。正在灯下拈笔沉思,窗外忽然传来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声音,仿佛来自遥远,又分明近在咫尺。侧耳细辨,是久违的蛙鸣。我竟有些莫名的激动,这深宅小区,哪儿来的青蛙?稍作思考,我才恍然大悟,我居住的小区本来就是城郊的农田和农舍,拆迁改建后被称为“都市里的村庄”。这些顽强地在城市夹缝中坚守的青蛙,似乎在诉说着它们家园的丧失,又似乎在向人们展示冲出樊篱寻求新天地的渴望。辛弃疾《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那一夜,我真的很全神贯注地听取了青蛙们的汇报。

我对蛙鸣的切身感受自然是若干年前的事。我在城市里长大,然而离我家房子不远处有一方水塘。由于芦苇丛生,蛙类聚集,人们便叫它“蛤蟆坑”。每当大雨过后,经常有些青蛙到院子里来。自此,蛙便成了顽皮孩子们的猎物,他们把捉来的大青蛙翻转过来,用小木棍轻轻敲击它的肚皮,随着肚皮的膨胀,孩子们便开心地说这是蛤蟆生气了,称它为“气蛤蟆”。我心里一直弄不明白蛙为什么爱“生气”,上学后听老师讲解庄子关于井底之蛙的寓言,才知道那些蛙除了爱“生气”外,还有妄自尊大的毛病。古人咏物诗对蛙也有恰到好处的形容,诸如“腹如鼓”“怒于虎”,可见,蛙们既见识短浅还心胸狭窄、脾气暴躁,这就难怪它们爱生气了。

蛙的歌鸣鼓噪始于田园,寓于诗画,其态可掬,其声可亲,既形象了农事,也生动了文采。入诗最有影响的当数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入画的则有齐白石的一则轶事。作家老舍请齐白石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作一幅画。用绘画这种视觉艺术来表现“蛙声十里”的听觉感受,这无疑不是一件容易事,但几天以后齐白石的画拿出来了,画的是山间乱石中泻出来的一泓急流,急流中跳跃着几只充满生命力的蝌蚪,高处则淡淡抹了几笔远山。画面上虽未出现青蛙,但那乱石、急流、蝌蚪、远山,情景交融,让人仿佛听到了山泉里的十里蛙鸣。老舍见了,深深为这一精妙的构思叹服。蛙鸣在这些艺术大师的笔下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