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4-10-17 15:35
□心盈
提到白洋淀,必然会想到“华北明珠”的淀泊风光、“荷花淀派”的文学代言、“小兵张嘎”的红色文化、捕鱼打苇的水乡民俗……在这些标签中怎样以文学形式展现个性化的具象的白洋淀?王广乐新作《淀边书》给出了解答。
全书分五卷:“淀边的老城”“生活的节奏”“大地的记忆”“我的白洋淀”“二十四节气”。
卷一第一篇《渥城散记》,看题目就知道王广乐的写作植根于家乡历史的沃土。渥城是这座老城曾经的名字,王广乐在白洋淀边出生、长大,触目所及是城墙根、小胡同、石狮子,浸润在他身体里的是老城的历史传说和日常烟火。
祖国的山川湖海瑰奇多姿,能让一个地方美得具有辨识度,是自然风景与在历史基因之上成长起来的文化风景融为一体。
王广乐将自己的笔触置于白洋淀的水土和人文间,以时间为轴,一层层打开它的墨色与留白。在他的追索与叩问之中,文字渐渐有了温度,更有了厚度。
王广乐作为淀边人,写《淀边书》,让内心深处的声音抵达文学的故乡,这是很耐品的。岁月不居,在变动与流逝面前,他细致入微地挖掘着那些永恒的深层次的东西。
比如劳动。祖父的烤红薯、老理发店的手艺、工地上的运灰码砖、田野上的春种秋收,还有艌船、打苇、织篓、喂鱼等和淀有关的劳动,都在他的笔下如实地徐徐铺展开来,带着思考与回望。
比如市井。《早市街》中,那些“扑哧扑哧”鱼蹦跳的声音,村民之间用方言互相寒暄的声音,树上、草丛间各种鸟的叫声,都暗含生命的力量。这力量是生活的,是禽鸟的,也是一条街道的。
比如人性。“生活的节奏”“大地的记忆”“我的白洋淀”几卷的文字时时处处可见劳动者淳朴人性美的闪光,可见人与自然相处时纯粹的心地。《檐下之邻》中,麻雀、鸽子、斑鸠、燕子……这些平凡普通却又机敏可爱的生灵被他观察、记录、共情,他从内心深处真诚欢迎这些邻居,它们在他这里得到了牵挂与尊重。只有善待万物的纯良内心才能写出如此温厚的文字。
身边父老乡亲们的日常是他在古老历史的悠远淡墨之上着意描绘的烟火浓墨,层层渲染之下,这幅淀边的画愈加厚重耐品。
在变与不变之间,王广乐将自己与天地联结,开启与自然万物同频共振的脉搏,《水乡淀稻》《田野里的向日葵》《豆子小记》《玉米的露珠》等篇章及“二十四节气”系列都在字里行间荡漾着古老的哲学智慧与现实的温暖图景。
对于淀边人来说,“淀始终是我们的背景”。随着生活的改变,精神和心绪的触动亦不可避免。
《白洋淀断章》中写到两种鱼,其中的鳑鲏酷爱净水,对水质有着极其苛刻的要求,毋宁死,也不苟活于肮脏的水中。“早些年,每到开河季,渔民们都要用网捕捞前一种鱼(鳑鲏),当然是为了生计。现在,如果在淀里发现它们,人们会由衷地感到欣慰。”洁净宜居的环境是淀边人最有幸福感和获得感之所在。
“二十四节气”系列更是处处可见环境的改善带来的变化。《春之孟仲》提到“很多白骨顶……它们游动时,头一点一点的,似乎在对这里的环境表示满意。”“鸟儿来得早了,也来得多了,这些飞行和戏水的鸟儿,让惊蛰的意义在白洋淀得到了全新的诠释。”
这些越来越多的鸟儿在书中随处可见。王广乐结合自己散文中的内容写到的生态变化是更可信、更自然也更亲切的。
王广乐有对时代、人生和社会的考量,也有站在高处观察与思考的通透达观。这就是中年写作的旷达,不复少年的慷慨悲歌和锐气棱角,多了对人世的宽容和对世界的接纳。伴随着认识和思考的深入,对人、事、物、景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索,文中时时闪现的哲学思辨迸射着耀眼的火花。
王广乐的语言成熟稳重,又带着水淀的清澈灵醒。水流一样的文字,毫无滞涩,丝滑无痕,淀边人的文学特质在《淀边书》中得以凸显。
他在书中说,“淀”这个字很有趣,左边一个三点水,右边一个“定”,有水则定,但水多了不行,水少了也不行。
又说,“渥”字从水,意为沾润。我查了查,“渥”字还有优渥、美好、浓厚、富饶之义,渥城,是让人充满美好想象的地方。
这定,这润,这浓厚与富饶,这美好的想象,正是在不断行走的过程中对故乡的文学抵达,这样的书写亦是对自身的一种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