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4-10-20 07:30
▢许明辉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现代京剧可谓家喻户晓,差不多人人都会唱几段,有的人甚至能够整场地背下来。电影、村里的大喇叭、家里的收音机以及舞台上的表演,看到的、听到的基本上是清一色的现代京剧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等,天天唱,月月唱,白天唱,晚上唱。我就是受那个时候的环境熏陶,渐渐爱上了京剧。
那时我才十五六岁,还是农村生产队的社员,无论是在地里劳动还是在家做家务,嘴里总是不停地哼哼着,模仿杨子荣、李玉和、郭建光等英雄人物的唱腔,久而久之,学得还有点味道了。有一天,我忽然觉得有些地方总是唱得稀里糊涂,唱词和曲调都不准确,于是,我就在西大街乐器店花两块钱买了一把京胡,又到裕华路新华书店买了两本书,一本是《智取威虎山》,一本是《沙家浜主旋律》,两本书才花了五六毛钱,这在当时也算不小的开支。
那个时候我还从未摸过京胡,但对二胡略知一二,我想它们一定是大同小异,触类旁通。我对简谱也是不太懂,可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自信。我还有两个好朋友,他们也很喜欢唱京剧,差不多每天晚上在我家都能凑到一起。晚饭后,把家务活干完了,我便急不可耐地打开书,研究词和曲,边看边唱。一开始小声哼哼,觉得有点把握了就放开了喉咙。对于拿不准的唱腔,我就反复唱乐谱,一边唱还一边打着拍子。我们三个人,我主要是背唱乐谱,他俩唱戏词。一旦唱得八九不离十了,我就拉起京胡给他俩伴奏。虽然我是第一次拉京胡,经过几天的摸索,很快就了解了演奏方法,当然熟练掌握技巧需要长时间练习。在定弦的时候,我特意降了两调,如果按照书上标注的音高,一般人是唱不上去的。还别说,有了京胡伴奏,板、眼要求高了,包括过门、换气、甩腔等都需要配合默契。
爱好就是动力。哪怕是雨天还是雪天,如果不凑到一块酣畅淋漓地唱几段,那个晚上就会像受煎熬一样难以入眠。就这样,暑去冬来,《朝霞映在阳澄湖上》《共产党员》《我们是工农子弟兵》等学了一段又一段,再到后来,杨子荣、郭建光的主要唱段差不多都能对付下来,只要我的京胡过门演奏完,他俩不约而同地准能跟上。高亢洪亮的唱腔与清脆悦耳的京胡伴奏浑然一体,我们学唱得热血沸腾,让一个一向平静的农家小院陡然洋溢着戏曲文化的韵味。在学京剧的那些日子,我们如痴如醉,就像着了迷似的。
我们这点小特长后来还真的派上了用场。那些年,保定郊区经常组织各公社文艺汇演,因为我们仨练京剧的消息在村里不胫而走,于是,村里决定由我们仨代表东高庄参加郊区汇演。因为我们从来没登过台,突然接到演出命令,心里嘭嘭乱跳。经过仔细研究,我们确定了唱段,有重点地练了几天,最后还算不错,演出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我们曾经先后在郊区礼堂和教工之家几次登台演出,而且还得了奖状。在那文化生活单调的年代,我们一门心思地学京剧,培养了特长,度过了一段难忘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