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4-10-29 09:03
□保定晚报通讯员 夏凡
郭艳敏是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内二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学科带头人,擅长脑血管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帕金森氏病、认知障碍疾病、神经免疫及周围神经、肌肉病、头痛、眩晕等疑难疾病的诊治。
有人说,神经内科医生像钟表匠,需要在复杂微妙的神经系统内精确地调整和修复,但在郭艳敏看来,一名优秀的神经内科医生更需要“内外兼顾”,既有内科医生的细心和眼力,也要有外科医生的功力。
神经内科有句很经典的话:“病人不会按教科书生病,教科书却是根据病人写的。”实际上,如同每个人的指纹不同,每个病人的血管与神经纤维束结构也有差异,而神经内科的医生就像是一个“侦探”,需要从患者身体散发出的每一个零散、细微、庞杂的信号中寻找出有价值的线索,最终完成对疑难病症的“杀伐决断”。
23岁的大学生媛媛几乎每天都在发烧,起床走路的时候都像要跌倒了一样,饭也吃不下,而且一侧肢体已经出现了活动障碍。媛媛发病急、进展迅速,仅凭这几种表现,医生也无法断定是何病症。入院后,郭艳敏带领神经内二科团队马上展开救治,进行详细查体和追问病史,及时完善抽血化验、腰椎穿刺、头颅+全脊髓核磁共振等系列检查,最终,迷雾散去、真相浮出水面——媛媛患的是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是广泛累及脑和脊髓白质的急性炎症性脱髓鞘疾病,儿童和青年人多见,临床表现有发热、头痛、肢体瘫痪、尿便障碍等,容易与感染性脑炎、自身免疫性脑炎、线粒体病等疾病混淆。
郭艳敏深知,这种病的治疗重在抢时间,越早精准诊断、越早对症用药、预后效果也越好。有时候即使抢救成功也可能留下后遗症,更不要说像媛媛这么重的病情十分少见,“如果不是因为她年轻,很可能都熬不了这么多天。”回想惊心动魄的救治,郭艳敏仍然心有余悸。
“医学本身就是积累,基础知识如何跟临床相结合,推理分析得出结论才是最重要的,不能用某一种模式生搬硬套。很多人得的病相同,但是却有着不同的临床表现,鉴别出个体的共性和特性,才是确诊的关键。”
如果说纷繁的疑难病症就像是一座庞大的迷宫,那么郭艳敏就是一个“破解者”,尽管有时不能立刻带领患者走出困局,却也能指出几条通往光明的有效路径。“如果一个神经内科医生没有自己的临床思维体系,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医生。”
谈起为何选择神经内科,郭艳敏笑称,“我总想在错综复杂的神经系统中清理出一些头绪来。”有人会突然间失忆,但是过一段时间又可能唤醒记忆,而有的人可能只有十几秒的记忆,这些让郭艳敏觉得大脑是一个很神秘也很神奇的结构,带着想要挖掘大脑奥妙的念头,郭艳敏走上了从事神经领域工作这条路。
1992年,一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专业从大内科独立出来,在一代代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下,经过30余年的不懈努力,逐步发展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省级医学重点学科、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并获批国家高级卒中中心、综合卒中中心,是市卒中学会、市神经内科医学质量与控制委员会等主委单位、市卒中急救地图管理单位。郭艳敏自2011年挑起神经内二科主任的重担后,带领科室从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到疑难杂症的诊治道路上不断前行。
几次在医院见到郭艳敏主任,她兜里都揣着叩诊锤等查体工具,从来容不得半点侥幸与马虎。这天诊室里,走进来一家三口。老爷子拄着拐杖,被老伴儿搀扶着挪步向前,儿子拿着各种病情资料跟随其后。每每这时,郭艳敏一定会看着病人坐好后,才开始一字一句地问诊。
“我们在当地医院就诊,有些医生说是帕金森病,但也有医生说不是,我们很糊涂。”患者说。来到郭艳敏门诊的,多是这样几经诊察没有得到确诊的患者。紧接着,在问完是否有过摔跤、大小便情况、晚上睡眠质量等相关问题后,郭艳敏开始必要的查体。她一边耐心示范着动作,一边观察到病人发生了静止性震颤,整套“流程”下来需要花费很长时间。但每遇一位病人,她都会坚持如此排查,丝毫不差。
“与患者相关的从来没有‘小事’,在一中心,人人都是医院的金字招牌。”见证着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的发展,也从科室的发展中汲取营养,多年来郭艳敏始终坚持勤修“内功”,力求从根本上为患者解决问题。以患者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也让她找到了更多前进的方向。
“现代医疗技术发展迅速,新的治疗手段和药物层出不穷。为了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医生必须不断学习和创新。”郭艳敏担任神经内二科主任以来,在管理上应用许多创新的理念,促进科室长足发展。为了让患者受益更大,郭艳敏主张按照“大神经科、亚专科”的总体发展思路,每年派送科室骨干赴天坛医院、宣武医院、协和等一流医院进修学习。“我们成立帕金森、头痛、眩晕等亚专业,不断精进疾病的诊治能力,为的就是让患者就诊时能够找到更专业的医生。”
除了科室管理、科研工作,郭艳敏还承担着教学任务。每周一上午,她都会带领科室成员学习,带动科室学术氛围。“这些孩子们很快就能成长起来,希望他们将来能带领更年轻的团队继续成长。”在郭艳敏描绘的蓝图中,未来的医院会有更多人才、更多带着笑脸回家的患者、更多希望……而她也会与同事们站在一起,完成一场场守护生命的“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