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荷花淀>

别了,煤火炉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4-11-03 10:47

▢真启

保存很多年的煤火炉子,和炉具一起当废铁处理掉后,如同送走一位老友,不舍之余,关于它的记忆涌满脑海。

早年,农村有烧柴大锅台,连上火炕,做饭取暖问题一并解决。市民们则不能用大锅台,都是依赖煤火炉过日子,各家各户早起最重要的事是生煤火。用锋利的斧头或者满是豁口的旧菜刀,把锯好的木头段破成一拃长的木条,成为生火的劈柴,炉筒里塞上引火的刨花,也有的用旧报纸,旧书本,点燃后填劈柴,被引燃的劈柴带着轰轰的响声冒出火苗后,火眼里添上煤球,坐上小拔火筒,浓烟笔直地向上蹿,又很快歪倒,顺街道飘散开去。不一会儿,拔火筒里再次响起轰轰的火苗声,那是催人续煤。续上煤,再坐上拔火筒,又一股烟窜出,但是浓度差了很多。烟消散尽后,火苗轰轰声再一次响起,那是煤球被引燃发出的信号,告诉家庭主妇,火可以使用了。煤火炉子生着后,熬粥的,煮面的,各家开始做大同小异的早餐,整条街道便溢满生活气息。

如果晚上把火封住,第二天一早捅开,能更快完成早餐烹饪。不过人们都认为晚上封火用煤太多,是一种浪费,再说,常常有封死的情况,还是要走生火的程序。天热时候,煤火炉是个人为的热源,不利于纳凉。于是,特别是夏天,大多数人家晚饭后,都选择让炉火自然熄灭。

伺候炉火要用到许多炉具。捅火要用捅条,从下面往外掏炉灰和运煤球添火要用煤铲,炉子下边用炉条拦住炉膛里的炉灰渣。炉条由钢筋截成长短不等的几段做成,插入炉子下部的孔洞,拦住上面下落的残渣。炉子上面是炉盘,炉盘上有盖住炉口的火盖,用来封火或者暂时不用火时压火,还可以盖上一半减弱火势。还有火圈,大多用报废的搪瓷洗脸盆去了底儿充当,用火时把锅或壶坐在圈里,既保温又防风。

炉具中最要劲的是炉条。长期受热的炉条会弯曲变形,变形厉害时,从上面捅炉子,会有炉条脱落,造成炉腔内炉渣和正燃烧着的煤炭突然落地,炉腔内形成黑洞,此时必须紧急求援。把脱落的炉条砸直,小心安插好,再重新续煤,坐上拔火筒静养。如果顺利,火苗会很快冒上来,而且火势很猛,不影响使用。如果不顺利,正燃烧的煤脱落得很多,不足以引燃续进的新煤,这种情况则要重新生火。为避免发生炉条脱落,事先把炉条头用铁丝捆绑,串联起来是个好办法,可以减少炉条脱落,但是要想彻底清除一回炉膛,很费事。有一种炉子人称万能炉,整体由生铁铸成,炉盘边上连体铸有一段烟道,用来安装烟囱。下边是个整体铸铁篦子,杜绝了炉条脱落,用铁钩子拉动,下放残渣和炉灰很方便。上面是个大盆式的腔体,饭锅或水壶如同坐在里面,更实用。不用火时盖好火盖,两三个圆盘组合成与烟道平齐的大炉盘,盖严,煤烟和煤气从烟道里抽走。炉条和炉盘的变化是万能炉最大的改革,彻底解决了炉条脱落和使用时防风保温问题。

烧煤火炉子,有专用炊具,只适用于煤火。比如铁制水汆子,高八寸左右,短的半尺有余,有点像大水杯,直径一般比炉口小。水汆子里面注上凉水,端着长柄放入炉口,一汆子凉水很快烧开,不用多长时间能烧开几暖壶。往往是不再用火了,让残火来完成汆子烧水的任务。如今,水汆子已经不在人们生活中出现,知道这个炊具的人已经不多。

后来有了蜂窝煤,万能炉炉腔里加上圆筒耐火砖,圆筒耐火砖一块块摞起来,摞到与炉子口平齐,耐火砖炉腔与蜂窝煤直径一致,高度也一致,由于尺寸统一,任何厂家及个人,做的蜂窝煤都一样规格,煤火炉的使用由此进入一个标准化时代。炉具中最常用的是火筷子,或者叫火夹子,专门用来换煤。夹住蜂窝煤的孔洞,拎出正燃烧的,把烧透的残渣拎出,再把正燃烧的放回炉膛,上面放新蜂窝煤,不用拔火筒,蜂窝煤孔洞上下对正,每一个孔洞都是一个直通炉底的小拔火筒,火苗很痛快地往上窜,比旧式煤球炉子有不小的进步。续煤时,由于残渣是从上边整体拎出,比起煤球炉子下边扒拉出炉灰,减少了粉尘的飞扬。

国庆节过后,开始准备过冬取暖,煤火炉生到屋子里,是冬季生活的一桩大事,家家都很认真地对待。门外边安放煤火炉的简易配房,成为存煤的小仓房。冬天制出的煤有很多问题,比如潮湿,冻成冰蛋蛋,很不好用,且易产生煤气。可是冬天用煤量又很大,必须提前存储。国庆节后天干物燥,是制作型煤的好时机,也成为家家存煤的好时机。煤火炉搬到住宅里,无论砌火墙还是安装铁皮烟囱,都得认真填缝堵洞,窗户上一定安装个风斗,这些都是预防煤气中毒必须的工作。烟改成从墙上或者从窗户上露出的烟囱口排出。冬天的夜晚都采用封火以保证室内温度,夜里,偶尔有谁家浓烟冒出,那是火封灭了。

先是煤气罐的兴起,给人们带来不少方便,但是老人用起来很胆怯。还有灌气很费事,气站少,灌一回气,要带着煤气罐跑很远的路,最重要的是煤气罐不能用来取暖。因此,大多数人家还是固守着煤火炉过日子。后来,天然气走进百姓家,做饭取暖,方便整洁,便没人再用煤火炉,炉具灶具都当废品处理掉。生活中一日不可或缺的煤火炉,被挤出日新月异的生活,逐渐淡化在人们的记忆里,默默退出百姓们过日子的舞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