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4-11-08 08:19
□保定晚报记者 苏兰生 通讯员 徐乐
“周一,我还在单位,周二就在野外了。”11月3日,在电话的另一端,王志敏这样说。
此前,记者已与他联系过多次。但是,这位54岁的地质工作者总在野外,难以当面采访。他的野外工作地点都在太行山深处,现在那里已天寒地冻了。
按约定时间,记者走进他的所在单位——河北省地质工程勘查院。当推开门,看到屋内墙上贴满各种地图。其中,一张图上有许多标记,是标注的他现在和曾经找矿的地方。
这些地方,都处在丛山峻岭之中。在他的脚下,蕴藏着丰富的矿藏。他就是找到这些金属和非金属矿床的人之一。
打开话题,王志敏说起了自己的经历。1970年,他出生于新乐市的一个农家。靠着刻苦学习,他以优异成绩升学,先后就读了专业院校的4年地质调查与找矿专业、3年的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
从进入校门的那一天开始,他就立志终生从事地质找矿这一行了。“参加工作后,每年我在野外的时间都超过100天,多时超过200天,”这位吉林大学毕业的高材生,透着坚毅的目光说,“干什么工作都得有一股子韧劲儿,尤其是整天在野外找矿的地质工作者。”
靠着始终坚守地质找矿及矿床勘查的野外一线,王志敏从矿产地质技术员成长为今天的正高级工程师。同时,他作为多个地质找矿项目的负责人,先后主持、参加了多项国家地质项目勘查。
桌面上,放有一份2019年至今的总结,记有他所从事的一个个找矿项目。
2001年至次年,他参与了易县一处水泥灰岩矿区地质详查,主持编写了详查地质报告,获河北省地矿局地质成果二等奖。2003年底,这个被查明的中型水泥灰岩矿被开发利用,成为保定水泥生产的一个重要矿料基地。
从2004年开始,他在3年内分别参与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河北省南段、京石段压覆矿产资源调查评估报告的编写工作,两份报告经当时的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的专家评审,为这项宏大的输水工程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此后,他又先后主持了涞源县—易县一处铁矿的外围地质普查项目,提供了一个可进一步勘查的铁矿矿产地;主持编写了涞源县一处矿体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参加涞源县一处铜矿外围及深部普查,探明铜矿规模为大型、钼矿规模为中型,伴生硫的远景资源量规模为大型,伴生金、银的远景资源量规模达到大型。
再后来,王志敏还主持涞源县一处铁铜多金属矿普查,提交的普查地质报告显示,铁矿达到中型规模,获河北省地勘局地质成果二等奖;参加了阜平县一处铜多金属矿普查,参与编写的普查地质报告获省地勘局地质成果一等奖;主持了涞源县一处金钼多金属矿地质普查,为当地新增一个可进一步勘查的矿产地。
王志敏的找矿脚步还迈出国门。他说:“2017年,我到非洲一个国家考察了近两个月,主持编写了该国石墨矿的普查实施方案,后来通过专家评审,为支援非洲国家矿业开发提供了一项技术支撑。”
“钴”作为芯片重要元素,近些年国际价格飞涨,被俗称为“钴奶奶”。王志敏就曾主持了一处钴矿的找矿预查,已提交预查地质报告,为国家提供了一处可进一步勘查的矿产地。
理论的基础是实践。王志敏自从2020年以来一直担任河北省地矿局“斑岩型铜钼矿成矿规律研究与深部找矿创新团队”的带头人,目前是全省“战略性矿产资源找矿研究专家团队”成员。
凭着丰富的找矿经验,2019年至今,他主持了太行山北段斑岩成矿带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研究,2022年提交的研究报告在前人矿床勘查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其成矿时代、大地构造、地球动力学、构造—岩浆演化、成矿母岩成岩成矿机制等特征,初步建立了3个典型矿床的成岩过程和矿化作用,随时间、空间变化的四维成矿模式,并以此模式为指导,指出了研究区5处找矿方向。
同时,他和团队开展的王安镇岩体北缘找矿方向研究,初步构建了典型矿床铜、钼、铅锌矿床成矿模式,初步建立综合找矿模型,以地质条件组合控矿成矿预测方法,指出了找矿方向,选出找矿靶区3处。
这些原创成果,丰富了太行山北段斑岩型多金属矿床成矿理论。他说:“这对地质找矿的勘探、矿床理论研究有一定的指导、借鉴意义,并为自然资源管理提供服务支撑。”
以地质科研、勘查项目为依托,他带领创新团队已培养了一批作风严谨的青年专业人才,这些人才所涉及专业涵盖矿产地质、物探、化探、水文等专业。至今,王志敏以第一作者在多家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6篇,有两篇获得保定市优秀论文二、三等奖;与他人合作,在国内《地质学报》《矿床地质》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远离都市的繁华,辗转于深山峻岭;远离家的温暖,坚守荒凉孤独。“地质人应有坚强的意志,严谨较真的态度,能看透石头的眼睛,当发现富饶的矿藏,会有爽朗欣慰的笑声。”他说,在荒野找矿有着一则则美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