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4-11-14 09:11
□周永战
“初识”鲁彦是中学时学习他的散文《听潮》,文中记述了他与妻子在海边“佛国”听潮的一段经历,我也是第一次领略鲁彦散文精巧的结构和优美的语言,现在读来更能体会到其意境之美和音乐之美。鲁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以乡土文学作家的身份确立了自己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且成就卓著,鲁迅评价他是“一代乡土文学作家的代表”。鲁彦生于1902年,1944年在贫病交加中英年早逝,短暂的一生中,他出版了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翻译作品等20多部,他的《柚子》《屋顶下》《愤怒的乡村》等的民国初版本是藏家竞相追逐的珍品。
我有幸藏有一本鲁彦与夫人谷兰合著的《婴儿日记》。此书在市面上不多见,是生活书店1935年5月出版的初版本,平装32开,正文244页。这本《婴儿日记》既有别于鲁彦的精美散文,更不同于他的乡土小说,记述的是儿女情长,抒发的是个人情感,与其关注底层民众的大爱相比只能算是“小情怀”了。
全书记述了作者女儿丽莎从出生到一周岁这一年的成长过程。行文中不时有我们如何如何、丽莎如何如何、兰如何如何、彦如何如何的描述,可见这些日记有时是鲁彦记的,有时是谷兰记的,有时是夫妻二人共同记的,但无论是一个人记还是两个人同记,透过笔端我们感受到的是其家庭生活的温馨、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两人倾注的父爱母爱以及对女儿成长的期许和盼望。虽是日记体流水账般的叙述,但在他们育儿的家庭琐事中总是散发着浓浓的父(母)女之爱、夫妻之爱,于小情怀中透见人间亲情大爱,读来一点不觉拖沓繁冗,在直白中感觉饶有趣味,格外亲切。
写这样一部书是作者夫妇谋划已久的。作者在序言中说,“三年前,当丽莎的哥哥将要出世的时候,我们曾经有过一种计划。想从他出世第一日起,给他写日记,把我们怎样养育他和他的智力怎样一天一天发达的程序记载下来。……但是丽莎的哥哥生下来了,我们没有实行这计划。一则是被时间与精力所阻碍,二则觉得我们养育孩子不懂得科学的方法,也不能用科学的方法,不但不配写出来给别的做父母的人看,连自己看了,也都会惭愧的。”“……然而,隔了三年我们又将添孩子了。这使我们又想到了从前没有实行的计划,而且这一次终于下了决心,做起来了。”但这计划实施起来委实是一件苦差事,颇需要一些毅力,而不至于在一整天带孩子的劳累中到晚间倒头便睡。所以作者在序中说,“我们对于这本书,正如对于丽莎一样,充满了艰苦,欢慰与惭赧。”但在作者的感觉里大概更多的是欢慰,因为他们说,“这本日记的写成,正是我们最忙碌最辛苦的时候,所记的极其零乱,惭愧自不待言。但也正因为如此,能够将一个小小的生命的发展的情形,实实在在记录下来,却也感到极大地欢慰。它至少是烙印上来我们三个生命的痕迹了。”
书中,丽莎出生那天的日记写得很长,笔触十分细腻,是以鲁彦的口吻写的。他大概是想到了妻子十月怀胎的艰辛,看到了分娩的痛苦,见证了一个小生命诞生的伟大,但他的内心是矛盾的,因为在欣喜之余还有对未来又多一张嘴的生活的担心,在这其中“爱”无疑占了上风。最后一篇日记是记丽莎周岁生日的日记,写得比较短,但作者为人父母的喜悦之情还是跃然纸上了。虽然请不起客,他们还是决心给丽莎过一个没有很多钱的好好的生日,他们给孩子照了相,到馆子里吃了一顿饭,这算是贫困中的奢侈了,苦中有乐。所以作者最后说,“我对于丽莎的生日,想到一年来的艰苦,便只有喜悦。遥望千里外的老年的祖母,这时一定也在那里给她心爱的孙女儿祝福吧。”通篇满满的父爱母爱,满满的亲情。
在作者看来,其他的父母也和他们自己一样,在养育和教育孩子上都是“在黑暗里摸索着”“而我们这部日记也许可以贡献出许多实在的材料了”。事实也确实如此,当时育儿文章不多见,写得如此详尽并公之于众的育儿日记更不多见,这第一手育儿材料十分可贵。
此书虽已过去80余年了,但大作家的“育儿经”还颇可借鉴,不妨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