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4-11-15 09:26
□牛犇
储存时间在三年之内的醋叫醋,储存时间超过三年的醋叫陈醋,储存时间超过五年的醋叫老陈醋——这是晋西北农村人对醋的定义。
记得我小时候,妈妈每年都会做醋,除了日常吃的醋还能存下少部分,因此就有了陈醋。
到了初冬,妈妈把粗瓷大缸洗干净,大缸容量约100升,每天往里倒半盆熬好的小米粥或高粱粥。1.5米长的擀面杖放进缸里,每天早晚都要搅和几分钟,目的是让缸里的粥充分发酵。预计两周时间就会攒下一大缸粮食粥,这就是酿醋的原料——醋糊,颜色呈淡咖色。此时需要按比例加入一定量的大曲,醋糊和大曲的比例是100:2。
放入大曲的醋糊每隔三到四小时就要拿擀面杖搅和一次,搅和到位就能正常发酵起菌,搅和不到位就会长出霉菌。通常发酵100个小时左右,醋糊就会完全发酵起菌。此时要把醋糊放入直径一米左右的大瓷盆里,里面加入米糠,米糠和醋糊的比例是1:1。把醋糊和米糠完全搅拌到一起,这就是酿醋原料的半成品——醋胚,颜色呈棕色。大瓷盆需要保温,必须放在炕上,并且是离锅最近的热炕头,周围用大棉被裹紧,再拿绳子绑住。盆的上面盖着大箅子,是妈妈拿高粱秆最上面那一节用麻线一根一根穿好的。再把家里几乎所有的棉被都拿来,盖在最上面。那时我感觉酿醋好麻烦,我的被子白天盖醋胚晚上盖我,还真有点嫌弃呢。
醋胚成熟需要一周时间,每天早上妈妈都会把盖醋胚的箅子打开,把大盆里的醋胚都要用手上下翻腾一遍,目的是让醋胚受热均匀。当第三天打开箅子的时候,酸味飘溢整个窑洞。妈妈在翻搅醋胚,我们姐弟几个趴在大盆周围看。妈妈会把醋胚捏一小撮放到嘴里品尝酸度,醋胚在嘴里停留一会儿,嘬干酸汁,就把醋渣吐掉。出于好奇,我们也要求吃一点醋胚,这时妈妈会象征性地拿手指捏一小撮,挨个喂到我们嘴里。涩涩的米糠和淡淡大曲的霉菌味瞬间被酸汁味掩盖。我们姐弟几个闭着眼,抿着嘴,咽着微酸的淡醋汁,相互看着对方被酸到的模样,大家一阵狂笑,此时我们会看到妈妈难得的笑容。每天早上尝到的醋汁是不一样的,一天比一天酸,一次比一次柔。
一周后,醋胚完全熟透,这就是酿醋原料成品——醋渣,颜色呈酱紫色。这时妈妈会拿出家里酿醋的神器——醋泠。醋泠是用高七八十公分、直径50公分的粗瓷缸做成的,缸底侧面钻一个直径4公分的洞为出醋口。大瓷盆放在地上,上面放一块长案板,盖着大瓷盆的一半,案板上面放醋泠,出醋口用五六根15公分长的高粱秆堵住。把醋渣倒进醋泠里需要倒满,然后往里加开水,醋渣通过开水浸泡,会把醋汁完全释放出来,跟着开水通过下端出醋口流出来,流到下面的大瓷盆里。此时正是数九天,晋西北的室外温度在零下20摄氏度左右。晚上会把白天泠下的醋装进做饭的小盆里,放到室外进行冷冻。
第二天早上把冰冻的醋盆端到屋里,不一会儿盆里的冻醋就能活动了。妈妈把圆圆的醋冰块放在柳条筐里,筐下面接着一个盆。奇怪的是,酱紫色的冰块融化后竟成了白色的冰块,滴到下面盆里的就是醋汁。再等两个小时左右,冰块完全变白了,就把白色冰块扔掉。这样连续冰冻三天,醋汁会达到一定浓度,香喷喷酸溜溜的纯手工酿制的醋就可以倒入醋坛子了。
在我出生那年妈妈做的醋有点多,吃了不到一半,妈妈干脆把没吃完的半坛子醋保存下来,成了老陈醋,每年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吃一两壶。记得我15岁那年吃年夜饭的时候,妈妈拿出来一壶老陈醋,意味深长地对我说:“这坛陈醋和你同岁,这是最后一壶。”于是我们一家人小心翼翼地往碗里倒着老陈醋,生怕滴到外面一滴。15年的老陈醋,浓香扑鼻,甘甜可口,酸味纯正,那么醇厚,那么酸爽……
这种感觉、这种味道足够让我回味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