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4-11-16 07:57
□戴先任
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都十分重视体育教育,学生体质相比以前有了显著提升。但学校课业任务重,挤占体育课、大课间活动时间等问题仍较为普遍。
体育活动给未成年人带来很多益处,能够提升学生身体素质,防范近视、肥胖等,还有助于释放压力,有益学生心理健康,磨炼意志力。所以,要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提高学生体育活动参与度。
教育部此前就明确规定,中小学每天要安排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要防范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变成走过场,关键还需要各地教育部门、学校抓好落实,量与质并抓。要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制定相应的体育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同时,也要防范体育课、课间十分钟的时间被挤占。
要让大课间体育活动“活起来”。中小学生的体育课、体育活动要丰富多彩,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从体育课中感受到快乐,有动力进行体育锻炼。要完善相关体制机制,明确权责范围,落实相关责任,尤其要建立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另外,还要解决好一些学校师资短缺、没有场地、经费不足等问题,提高学校软硬件设施,比如提高对中学生体育教师的专业化要求,加强对校园体育场所、器材等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家长也要鼓励与引导孩子积极参加体育活动。
要多措并举、形成合力,补上“体育活动参与度低”的教育短板,保障孩子在校内外的体育活动时间,不断提高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与质量,让体育活动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