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荷花淀>

推碾子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4-11-22 12:32

儿时推过的碾子,乡亲们现在还乐此不疲地用着。按乡亲们的话说,碾子推出来的粮食吃着香甜。    耿凤忠 摄

□耿凤忠

碾子是一种原始而古老的农村生活工具,由石头和木材等制作而成,可通过碾压使谷物等脱皮或粉碎。

碾子由碾盘、碾轱辘、碾管芯、碾棍孔和碾框等组成。碾盘和碾轱辘用岩石由石匠錾刻而成,碾轱辘两头的中央有两个向里凹的小圆坑,里面固定着一个小铁碗,叫碾脐。碾框是用硬木做的四边形架子,碾框对应位置固定着两个圆形铁棒,与碾脐相对,凹凸相合。碾框的一端中间有一孔,套在碾管芯上。碾管芯固定在碾盘正中央的一根金属或硬木圆柱上,碾框两端还凿有两个碾棍孔,孔里插着两根木棍,碾子就是这样组成的。

碾子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是人们加工米面等粮食的重要工具,伴随着人类文明进步,在过去自给自足的农村日常生活中承担了许多必不可少的功能。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吃米吃面的主要加工工具只有碾子。人们长年累月地为了一日三餐而忙碌,用碾子碾米碾面。当年我生活的小山村有三台碾子,是全村80多户、400来口人赖以生活的主要生活工具。

那个年代的粮食品种很单一,主要农作物是玉米、谷子、高粱、黄豆和土豆之类的,这些农作物开春种植,秋天才能收获,绝大部分农作物一年只能种一季,过年过节才能吃上几顿大米、白面。村民们吃的玉米面、玉米糁、小米和高粱米面等都得用村里这三台碾子。

这三台碾子分别坐落在村子的东头、西头和中间。村里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一般情况下都是就近碾米碾面,三台碾子由三个生产队负责维护。从鸡叫第一遍开始,一直到天黑,它们都在不知疲倦地转动着,这家玉米糁还没碾好,下一家已在旁边等着。张三说家里没有熬粥的棒子糁了,李四说家里等着玉米面蒸饼子下锅呢,王五说家里来人了,急等着米面下锅招待客人呢,总之,一家比一家着急。有时排好了队也不免有个别人家更着急地加塞。有的村民半夜将自己家扫碾子的笤帚或玉米粒放在碾子上占位置,好在第二天早晨能够第一家去用碾子。

我从10来岁起就帮着母亲推碾子,可我最发怵的也是干这个。这倒不是不勤快不想干,而是我有眩晕的毛病,一个多小时下来,头晕恶心,脸色苍白,半天缓不过神。但由于家里吃的玉米糁、玉米面、小米之类的都需要碾子加工后才能食用,并且每家三天两头都得推碾子,父母也不会因为不适应干这个就让我逍遥自在,我只能不情愿地去做,时间长了慢慢也适应了。

每逢年节,家家户户都要改善生活,有的要把玉米粒用水淘了沥干,再碾成做炉糕或煎饼的细面,有的要将黏米用水淘后沥干,碾成细面蒸粘糕,按我母亲的话说这叫粗粮细做。当然,这些粗粮细做的炉糕、煎饼、饸饹也只是过年时才能享用。这期间碾子可忙活了,差不多24小时都在转动,有些人家为了争个你先我后闹得面红耳赤。村中的碾子离我奶奶家50米,我幼时大多住在奶奶家,半夜里推碾子的脚步声、碾轴咯吱咯吱的转动声常会把我从睡梦中吵醒。奶奶见我被吵醒了就唠叨:“过个年也不让碾子歇歇,碾子轴也该上油了,碾框的木头也该换了,生产队也该请石匠洗碾子了……”我在奶奶的唠叨中迷迷糊糊又睡着了。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农村包括偏远山村村民的衣食住行都有了很大改观。人们吃的米面也是加工好的精品粮食,再不用像以前祖祖辈辈推磨碾米磨面那样繁忙劳作,摆脱了单一枯燥的劳作方式。

前段时间我回老家,看到有些恋旧的乡亲还在用碾子碾玉米糁,尽管他们也很乐意吃成品米和面,不过按他们的话说,还是碾子碾出来的粮食吃起来更加香甜。在他们心目中,时间长了不推碾子,就好像缺少了点什么似的。偶尔推推碾子,既是一种乐趣和享受,也是对过去生活方式的怀念。

看着这历经沧桑的碾子,我不禁陷入了深思。碾盘上磨得光滑的道道水纹印证了久远的年轮,碾轴上陈旧的木框渗透了风吹日晒的痕迹,碾道里塌陷的地面和凸出的光滑石面是对过往的岁月的追忆。

碾子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山里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