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4-11-22 12:32
□杨宗瑞
如今,无论是农村的乡间小道还是城市的大街小巷,儿时那熟悉的买卖人的吆喝声都已难觅踪迹。那些吆喝声仿佛一首古老的歌谣,在岁月的长河中悠悠回荡,不时唤醒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记忆。
“换——香——油——嘞”,伴随的是一声声“铛铛”的梆子声。那声音宛如跳跃的精灵,在大街小巷穿梭自如。每一声都似生活的节拍,古朴且浑厚。卖香油的老人挑着担子,担子一头装着换来的芝麻的口袋,一头是装满香油的油桶,浓郁的芝麻香味四溢。老人不紧不慢地走着,肩上的扁担颤悠悠的,老远就能听到那“吱吱”的声响,梆子有节奏地敲打,等待着主妇们拿着瓶子来换香油。那香油堪称为饭菜提香的神奇密码,只需滴上几滴,普通菜肴便有了灵魂。那吆喝声与梆子声就是这美味降临的前奏,是平凡日子里闪耀的一抹亮色。
“豆——腐——嗷”,吆喝声简简单单,韵味却无穷无尽。这常是一位骑自行车的大叔喊出的,后座驮着一箱白白嫩嫩的豆腐。他的声音洪亮而悠长,在清晨的胡同里不断回响。主妇们闻声而出,手里端着一碗黄豆,匆匆出门来换豆腐。那豆腐软嫩得似乎能掐出水来,小葱拌豆腐的清爽、炖豆腐的醇厚都彰显出豆腐作为绝佳食材的魅力。这一声吆喝就是召唤餐桌上家常美味的号角。
“换——酱——油——醋——嘞”,这吆喝声满是浓浓的生活气息。小商贩推着车,车的一侧是酱油桶,一侧是醋桶,中间是装山药干的大布口袋。酱油是菜肴的底色,醋是解腻的妙方。孩子们在车后嬉闹,看着大人用空瓶子换来的酱油醋。那时,酱油醋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是厨房中熟悉的味道。这吆喝声串联起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让日子变得有滋有味。
“磨剪子嘞——戗菜刀”,磨刀匠扛着长条凳,凳子一头固定着磨刀石。他走街串巷,吆喝声带着金属质感。主妇们拿出钝了的剪子、菜刀,磨刀匠坐在凳子上娴熟地磨起来,火星四溅中,剪子和菜刀又变得锋利无比。这吆喝声是对旧物的修复,是节俭品质的延续。
如今,农村和城里都没了儿时大街小巷的吆喝声。超市里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我们不再需要等待吆喝声。但那些远去的吆喝声就像一幅幅生动的民俗画卷,深深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它们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承载着人们的质朴、勤劳和对生活的热爱。那吆喝声里有邻里情谊,有对家的眷恋,有简单纯粹的快乐。当我们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偶尔回首,那些吆喝声就会跨越时空,带着岁月的温度,让我们的心灵找到归宿,在怀念中重新品味那已经远去却永不磨灭的生活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