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收藏>

荷塘秋深冷趣生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4-11-23 18:28

秋塘冷趣图 陈衡恪

▢李笙清

我自小在水乡长大,印象中荷塘最美的风景是在盛夏,那是杨万里笔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丽景致。夏日的阳光下,南风中,层层叠叠、宽大如笠的荷叶间,莲蓬如丰满圆润的妇人,嫣然熟透,而荷花则如多情的少女,羞羞答答,尽显妩媚袅娜,大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动人韵致,令人神往。可秋天的荷塘,特别是深秋的荷塘,荷梗枯黄,荷叶枯败,荷花衰残,莲实不再,在我心里,这样的荷塘已在秋风萧瑟的肃杀中失去了很多韵味,令人不由得想起南唐李璟“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的伤感词句。可近日欣赏了近代著名书画家陈衡恪的一幅秋日荷塘画作后,我陷入了长长的遐思,观念顿时发生了改变。

陈衡恪《秋塘冷趣图》轴,纸本设色,纵87.5厘米,横46.5厘米,藏于深圳博物馆。画轴右下方有“荷塘冷趣”画名和“槐堂朽者漫画”题跋,钤“师曾”朱文印。画面构图简练,只有四枝荷梗交错伸出水面,高低不一,三枝亭亭玉立,一枝弯曲垂伏。最长的那枝荷梗上有一片宽大的荷叶,虽然只有一部分,但努力张开,宛若荷塘伸出的手臂,正以满腹的热情拥抱美丽的大自然,拥抱诗意浓郁的秋日风情。一枝略矮的荷梗上是一片已被飒飒秋风撕裂的荷叶,象征着岁月的沧桑嬗递;另一枝荷梗的顶端有一只莲蓬,虽然已经在季节的交替中日渐萎缩,但上面的莲子尖仍清晰可见面向蓝天,昭示着一种生命的力量;一枝从上部弯折却没有完全断裂,硕大的荷叶如一把收拢的伞,深情款款地伏向水面,仿佛婴儿依偎在母亲的怀中。荷叶的下方,几条鱼正在自由自在地快乐嬉游,就像在回应荷叶的依恋之情。在这根快要断裂的荷梗上,作者特意画上了一只栖息的水鸟,尖利的爪子紧紧地抓住荷梗,收敛起翅膀,尖嘴紧闭,双目圆睁,神态专注地注视着水面上的游鱼,似在羡慕它们无拘无束的那份惬意,又似在伺机等待捕捉的良机。水面上散布着一些小荷叶,仿若下雨溅出的浪花,又像串串灵动的音符,大有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的意趣,给画面平添一缕清新与活力。整幅画面虚实相生,意境深远开阔,层次分明,富有力度,线条流畅灵动,墨色酣畅淋漓,给人带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陈衡恪,字师曾,号朽者、朽道人、槐堂,祖籍江西义宁(今修水),清光绪二年(1876年)出生于祖父陈宝箴湖南辰沅永靖道官署中(今湖南凤凰县)。自幼喜爱荷花,据说6岁那年夏天随祖父乘轿游湖,见荷花盛开而触景生情,忍不住在轿板上用手指绘画荷花,从此开始习画,无师承,全凭写生,诗、书、画及篆刻俱长,是一位全才的艺术家,撰写了《中国绘画史》《中国文人画之研究》《文人画之价值》等著作,有《陈师曾先生遗墨集》《槐堂诗钞》《陈师曾先生遗诗》等传世。

陈衡恪以荷塘为题材的作品较多,在他的笔下,含苞的荷、初绽的荷、怒放的荷和枯败的荷都风姿自在,情趣独具。这幅以秋日荷塘为主题的画作简朴大方,以空衬实,大胆留白,寥寥数笔的自然刻划便勾勒出由几只荷梗、几片荷叶、一只莲蓬、一只水鸟、四条游鱼组成的荷塘秋景,处理得繁而不乱,娴静、明朗,写意为之,极少工笔,从中可品味到深秋时节的萧瑟与深沉。正在干枯的荷梗或瘦或粗参差不一,大多数依然挺立向上,正在干瘪的莲蓬还留存着对生活的向往。荷梗之上星星点点的浓墨,看似随意而点,其实错落有致,笔笔有力,形态逼真,显示出荷梗的苍劲。荷叶叶脉分明,或枯黄翻卷,或残损撕裂,古拙间可见露白风清的晚秋景象。特别是那枝弯而不折的荷,尽管荷叶已经枯萎凋残,正在一点点失去生命的光泽,但它依然迎来一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水鸟,观点鲜明,意气昂扬,笔墨挥洒间,一种生命的坚韧缓缓流动在画面之上,将本来容易引人悲观失意的秋后景象转化为昂扬向上的刚强气概。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看秋日荷塘,虽然没有盛夏荷塘的繁华之景,看不到绿叶红荷争奇斗艳的风采,没有朱自清《荷塘月色》的那种舒旷柔美,更没有清风徐徐、荷香阵阵,也不见王昌龄笔下“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的诗情画意,但其开阔深远的意境、“残叶残干尚带香”的美好寓意,给人带来很多启迪,让人顿悟荷的初绽、怒放、凋零都是一种生命的历程,每一个章节都充满力量,催人奋进。尤其是画名“荷塘冷趣”,这一个“趣”字别有韵味,在鸟的眼睛、鱼的嬉戏中得到充分体现。在这片萧瑟枯败的晚秋荷塘间莲与荷幽美相对的境界里,水鸟与游鱼一静一动相映成趣,配上古拙有趣的题款书法,为画面增添了无限生趣,让人感悟到画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意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