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4-11-23 18:28
▢雨林
秋叶飘落的季节,一串串火红的柿子在风中摇曳,透着丰收的喜气,这是秋天特有的神韵。
柿树在我国约有3000年的栽培史。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上林赋》中记载有“枇杷橪柿”。南北朝时,柿子开始由庭园栽培发展为大面积种植,到唐代“教民种柿”蔚然成风。俗谓柿树有“七绝”:一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大。唐人郑虔曾用柿叶练字,终于有所成就,被玄宗赞誉为“三绝”。 明人张定《在田录》记录,朱元璋曾因饱餐柿子而封其为凌霜侯。自此开始,民间有了“霜降吃红柿,不会流鼻涕”的说法。
柿果丰厚圆硕、形如如意,又因“柿”与“事”“世”谐音,所以用以寓意“事事如意”“万世顺心”。历代文人吟咏柿子,画家绘制柿图,医家配制柿药,匠人制作各种柿形纹饰的用具,这些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柿文化。
我尤其喜爱柿子的甜美,我更是个不折不扣的文房控,有幸收藏了两对柿子造型的文房用具。一对是清代黄杨木雕柿形镇纸。镇纸高5厘米,以黄杨木雕琢成柿子造型。两枚柿子圆润饱满,叶蒂俱全,宛然刚从枝头摘下来。器物规整,雕刻肖物象形,自然鼓腹,大刀阔斧,生动逼真。黄杨木质细腻缜密,坚实巧作,色泽黄褐,深藏着雅致和温暖之感。包浆圆润自然,纹理清晰,朴拙浑厚,尽展黄杨木的质地与色泽之美。其构思奇特,意趣横生,是意、形、材、工的完美统一。还有一对民国青花缠枝柿子形砚滴。砚滴为滴水入砚的文房用具,也称水滴、水注。砚滴做工都比较精美,材质除金属、玉石、玛瑙外,大多是陶瓷材料的。这对青花缠枝柿子形砚滴高9厘米,其出水口巧妙地制成了柿子的果柄,小巧别致。其胎质老道干爽,发色明丽,绘青花缠枝纹,画工流畅到位,釉水匀称。整个器物画面的构图布局以及青花料和釉色的搭配映衬亦使其显得超凡脱俗。
深秋时节,繁华落尽,柿树嶙峋的枝条上却挂满一簇簇、一丛丛火红的柿子,就像暗夜深处的明灯,点亮了荒芜的山野,燃起生活的希望。眺望远处的柿果,赏玩案牍之上的柿形文房,真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仿佛在告诉我:只要心怀期许,人生总会喜柿(事)连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