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日报作者:时间:2024-11-27 08:01
□保定日报记者 李 岩 杨 旭 程雅洁
11月26日,“李宁杯”2024第一届中国匹克球巡回赛玉兰九赋·保定公开赛开拍。来自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的300余人在这里,用奔跑和对抗释放着对匹克球运动的热爱和激情。
上午9时48分,8号比赛场地,裁判员连红霞开始执裁本次赛事的首场比赛:“比赛开始,0:0。”场上队员迅速进入状态,砰——砰——砰,匹克球与球拍的碰撞声在球场上此起彼伏。左边一个反手削球,右边轻轻一挡, 左边急忙快跑几步猛地将球挑到底线……连红霞的目光随球起落,紧盯每个球的落点:“得分7:5,换边发球……”
此次是连红霞继10月19日我市首届匹克球交流赛后,第二次执裁匹克球比赛。“参加此次比赛的运动员,技战术水平都比较高,大家敢跑、敢抢、敢拼,比赛观赏性十足。在激烈的争夺中,运动员表现出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体育精神,大家在运动中享受着快乐。”连红霞说。
执裁过程中,连红霞专业、认真、耐心的工作态度和得体的举止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比赛中,我代表的是裁判员的整体形象,也是赛事的形象,更是一个城市的形象。”说完,连红霞又去准备下一场比赛了。
精彩的比赛一场连着一场,人歇场不歇,让场边匹克球爱好者过足了眼瘾。13号场地第一场女单比赛喝彩声不断。来自台湾高雄的柯柔妤一头利索的短发,身姿矫健,专业的技法不时打出精彩好球。柯柔妤接触匹克球近4年,是一位网球、匹克球教练,有着扎实的专业功底。“过去一年,我多次到内地参加比赛,感受到匹克球运动蓬勃且迅猛的发展态势。”柯柔妤表示,匹克球不仅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座促进两岸交流的桥梁。在赛场上,两岸的选手同场竞技、互相切磋、交流心得,加深了彼此的了解与情谊。
柯柔妤对于保定的美食与美景已有耳闻,虽然第一次来保定就先感受到了北方城市的寒冷,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她对这座城市的美好期待。
河北传媒学院大四学生张亚洁刚结束激战,汗水还挂在额头,因上午两场女单小组循环赛均胜出,眼神中还透着兴奋。张亚洁接触匹克球仅仅1个月,便从“小白”变身为赛场“黑马”。“我以前没练过匹克球,笫一次打匹克球是在10月底一个匹克球校园组比赛上,当时连规则都不了解。”那次,有体育运动基础的张亚洁和同学一路过关斩将,拿了个混双冠军。第二次是参加石家庄匹克球公益赛,获得了第二名,这让张亚洁对打匹克球越来越有信心。“这次小组循环赛第一场就遇到劲敌,我没有‘硬碰硬’,而是选择‘稳’,尽量减少失误,最终赢下了比赛。”张亚洁开心不已。
比赛选手中不乏母女、父子、夫妻共同出战。河北金融学院大三学生孙若楠身着短裙,朝气蓬勃:“这是我第一次在保定主场迎战对手,很兴奋,也很紧张。第一场失利有点可惜,但我已经做好准备,下一场争取好成绩。”
孙若楠接触匹克球仅5个月时间,却已参加过四站比赛,对这项运动十分热爱与投入。她告诉记者:“妈妈受我的影响,也喜欢上了匹克球,这次报名参加混双比赛。匹克球让我们多了许多乐趣,而且越来越自信了。”
参加常青组(年龄50岁—65岁)比赛的宋爱民53岁,是一名网球教练,打起匹克球来也得心应手。在“李宁杯”2024第一届中国匹克球巡回赛北京公开赛上,他和搭挡取得了常青组(男双)第五名的好成绩。这次保定公开赛,他们积极报名:“我们把这次比赛当成和高手学习交流的机会,目的是找差距补短板。”
宋爱民告诉记者,匹克球很容易上手,老少皆宜。因为跑动和力量要求远不如网球和羽毛球,强度很低,对中老年人极为友好。但匹克球作为竞技类项目,要想打好并不容易,对反应、技巧要求很高,只有通过不断训练,才能在比赛中发挥更好水平。
赛事在继续,精彩在继续,快乐也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