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荷花淀>

逮媳妇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4-11-30 20:41

▢苏树新

我的老家称得上偏远,倒也不是什么深山老林,只是位于三个县交界处,出离繁华,风俗、口音便与别处不同。比如逮,这个字在我们这里读dei,一声,是捉的意思。

在童年记忆中,“逮媳妇”是我们老家结婚仪式上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而且是最有趣的一个环节,所以直到现在都记忆深刻。

结婚那天,新娘和娘家人邀请要好的伙伴提前躲进自家附近的一片林子里,娶亲的新郎队伍获得信息后,直奔那片林子去捉新娘。新娘总会装模作样地挣扎躲闪,娘家人和新娘的伙伴也会半真半假地出来阻拦,拉拉扯扯到最后,新娘还会在人们的哄笑声中被新郎像背一口袋麦子一样扛起来,放进停在路边当作婚车的马车里。参与逮媳妇的人越多,抓捕环节越困难,双方家长会越高兴。这表示新娘家人缘好,更预示着这桩婚姻越幸福。就像现在结婚那天新郎带着伴郎团浩浩荡荡来到新娘家,过每一道门都会遇到插门阻拦,新郎一方需要通过伴娘团预留的小窗口往里扔红包才能通过。最后的难关自然是通往新娘卧室的门,需要通过门底缝多多往里塞红包,伴娘们才开门,然后又是一系列的整蛊新郎和伴郎的游戏。游戏五花八门,气氛一下就搞起来了,欢快的笑声几乎要掀翻房顶。

那时候的农村很闭塞,娱乐项目很少,所以每当有结婚的,逮媳妇这天就成了全村人的狂欢节,村里的男女老少甚至邻村的人都会早早地围在林子边上观战。

逮媳妇的地点很有讲究,不能太空旷也不能离村子太近,所以村东头的一片果园就成了最佳场所。这片果园原来属于村生产队所有,因此看守果园的老李自然成了香饽饽。谁家结婚要逮媳妇要提前预约,新娘家还要暗里送老李一些礼品。

那天村里人早早就聚在果园边,新娘一伙人也早早躲在果树背后了,新郎的迎亲队伍也早来了,但仪式还不能开始,因为要等村长或者生产队长出来主持。

在人们嘻嘻哈哈的说笑声中,穿着整洁的村长踱出家门,眼睛扫向一众男女老少,正在说笑的乡亲们赶紧住嘴,安静下来。村长咳嗽几声,像在村广播室里广播一样大声说:“今天风和日丽,宜室宜家!我宣布季某与莫某结成终生伴侣,逮媳妇仪式正式开始!”人群中立刻爆发出一阵阵欢呼声,早已迫不及待的新郎和本家兄弟如离弦之箭,“嗖”地蹿起来,直扑目标。

像捉迷藏一样,新娘和小姐妹们左躲右藏。娘家打头的大多是一位中年妇女,这个角色通常是媒人,她会像老母鸡一样张开翅膀阻拦。在捕捉过程中会不断有人摔倒,甚至有撕破衣裳的,有时候双方还一时兴起进行摔跤比赛。这时候人声鼎沸,笑声阵阵,现场气氛会达到高潮,婚礼的主角新郎新娘自然沦为这场大戏的配角。

记得一次“逮媳妇”过程中有个娘家胖嫂子一连抱摔了好几个接亲的小伙子,一时传为美谈。

后来,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果园承包给了老李的儿子小李,小李慢慢也成了老李。谁家嫁闺女还得逮媳妇啊,用这片果园就要给主人10块钱。

慢慢地,我们这群小伙伴长大了,离开村子四处打拼,对故乡的记忆慢慢变淡,但提起“逮媳妇”来总是不能忘怀。

后来偶尔在异乡一次饭局上和朋友聊天提到这一风俗,一个戴眼镜的中年人对我的介绍很感兴趣,说这充分证明我们的先民绝对是明朝从山西迁来的,因为这有山西民风的遗存,并解释说是上古时代抢亲习俗的残存,还说这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抢救保存,说得我一愣一愣的。

可我知道现在早就不时兴“逮媳妇”了,现在村里的闺女嫁人都向城里看齐——穿婚纱,拍结婚照,婚事新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