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荷花淀>

挂喜帐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4-12-06 11:29

□史新会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前,农村结婚除了亲戚随礼之外还有一些人送喜帐。喜帐多为几个人或者十几个人合送,送喜帐的人多是盟兄弟、战友、同学,或是关系不错的朋友。

喜帐多是被面,有棉布的,有丝绸的,大红大绿,印有鲜花、龙凤等图案,喜庆、吉祥、热闹。催妆这天,小伙子们早早地过来帮忙挂喜帐。喜帐挂在北房的房檐上,上面压上砖,下面垂在房子的前山。如果喜帐过多,北房挂不下,还可以挂到东、西配房上,或是拉起绳子挂在上面。

村里的写家提笔蘸墨,在红纸上写上款、下款,喜帐挂起来前,早就用别针别在喜帐上。上款竖写恭贺某某某和某某某新婚之禧,别在右上角,下款最上边一行横写“乡谊”“战友”“同学”“盟兄弟”等字样,分清和主家的关系,下面竖写送帐人的姓名。站在喜帐下,人们指挥着挂得疏密、高低,评价着写家的字,欢笑声时时腾起。

挂上喜帐的农家小院五颜六色,充满了喜气。再有点小风,喜帐随风飘动,映红了主家和攒忙人的脸,锅碗瓢盆一起响动,人们的欢声笑语、飘动的喜帐把喜庆气氛推向高潮。小院是喜事的舞台,喜帐就是底幕,让舞台更具立体感,也把人们的幸福感拉升起来了。

喜帐是庄户人家的脸面,是结婚主家在村里人缘好坏、威望高低的体现。那时,送嫁妆的人回来,给主家除了诉说席面、烟酒外说得最多的就是喜帐:“你看人家,满院子的喜帐,彩旗招展的,多气势!多仗义!”说的人脸上泛光,听的人脸上早就笑开了花。

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直到结婚那天下午,赴罢席,送走亲戚,万事停当,人们才爬上房顶收拾喜帐。喜帐收下来,拔去别针,取下上、下款,叠得四四方方、平平展展,交给刚刚荣升上位的婆婆。婆婆拿出一个大花布包袱,把喜帐包裹得结结实实,顺手放在靠北墙的板柜里,“嘎巴”一声上了锁。

三天回门回来,婆婆叫过新媳妇来,拿出喜帐,让她挑选两个自己喜欢的,然后重新包好,放回板柜里。婆婆拉着新媳妇的手,笑吟吟地说:“这剩下的喜帐可不敢乱使,这都是账,礼单上都一一记着呢,早晚要还。”

其实,不只是结婚送喜帐,小孩满月、百天宴请宾朋也有送喜帐的。小时候我盖的一床金黄色的被子上面印着一龙一凤,上下翻飞,甚是喜兴。母亲笑着回忆说:“这个被面是你满月宴上乡亲们合着送的。”母亲38岁得子,举家欢腾。我满月那天,家里大摆宴席,热热闹闹一大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