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4-12-06 11:29
□王淑英
我娘说话时总爱恰当地带上一些老话儿。这些老话儿都是祖祖辈辈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靠口口相传保留下来的。我从中懂得了很多生活常识,也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一
那年的冬天来得格外晚,立冬时节,我回到老家,见村外满地的白菜仍然舒适地沐浴着阳光。
“又回来看你娘啦!”邻居大婶热情地打着招呼。
“嗯,帮我娘把白菜锄回家。”
“早着呢!你看这老爷儿晴得多好,让白菜多长几天吧。闹天道的时候再锄也不晚哩。”
我娘可不听这个,拿着铁锹下了地。边铲着大白菜边说:“老话儿说得好,‘立冬不锄菜,别把老天怪’。这会子看着天儿好,一宿大风可能就把菜冻了。有一年有好多家的白菜让大雪给埋了。凡事赶早不赶晚。”
我把白菜抱到三轮车上,码整齐:“娘说得对呢,古代有个叫朱熹的人就说过,别等口渴了再挖井,和这是一样的道理啊!”
二
我娘生日那天,我特地回到家,想给她改善一下伙食。
我娘是个极其节俭的人,平时做饭总是少油没盐的。我多次劝她把饭做精细些,多放些油,多吃些肉,可她总是说,吃千吃万,不如喝粥吃饭。
“借口。”我心里不满,嘴里嘟囔。
中午和饺子馅,我说:“多放点油和肉,一年就这一个生日,还不吃顿香喷喷的。”我娘说:“行,你爱吃就多放吧。”
吃饭时,我吃着一咬流油的饺子,问娘:“好吃不?”娘看着我贪婪的吃相,点点头,说:“好吃!这是我一年里吃得最好吃的饭了。不过,你们平时可别老是这样吃啊,少吃荤腥多吃素,没有医生开药铺。”
下午,我回到家打电话给父母报平安,是爹接的电话,他压低声音,支支吾吾地说:“你娘不让我给你说,饺子太香了,她吃不下,吃饭时装装样子,好让你高兴。现在她正在厨房里吃咸菜喝白粥呢……”
三
我娘的被罩开了线,她眼花得厉害,纫不上针了,对着窗户,左手捏着针,尽量往远处伸,右手拿着线一次次往针眼里送,不时把线头捻一捻,再次重复着上面的动作。
“你闺女都眼花了,你还逞强呢!拿来,我帮你纫。”我笑着夺下娘手里的针,用一种从网上学的方法轻松纫好了针。
我娘看傻了,说活了80多岁,还没见过这种纫针方法呢。
我骄傲地说:“这方法好吧?眼花的人也不怕纫针了。”
“教教我,快教教我。”娘像个好学的小学生似的央求我。
“你这么大岁数了,别学了,教你学的工夫我早就缝好了。”
娘不高兴了,说:“我多大岁数了?才86咧。老话儿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八十老婆儿不算巧。”
我手把手地教,她不厌其烦地练。叫娘吃饭时,我看见她正潇洒自如地缝着,那细密的针脚让我感觉她不是在缝补,而是在绣花。
娘跟我学纫针的方法,我跟娘学认真的品质。
四
农历八月十五回娘家,院里的枣树上结满了诱人的枣。
那天我一进家门就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摘,娘在屋里急忙喊:“别摘红的,别摘红的!”我纳闷,娘最疼我了,今天这是咋了?我嘟着嘴说:“红枣最甜了,不让我吃,给你哪个宝贝闺女留着呢?我偏吃。”我一边说一边踮起脚摘下枝头那个最红的,放进嘴里,“咔嚓”一声,又脆又甜!
“啊!”我一声惊叫,把手里的半拉枣扔出一丈远,嘴里的枣也呕了出来。
“吃出蛆来了吧,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说不让你吃红的,你还说我偏心。”
“你怎么知道有蛆呢?”我吐了一口,惊魂不定地问。
“老话儿说得好,蛆糊的枣先红,尖刻的人先穷。”娘又拉住我的手,嘱咐我说,“你刚才说话尖刻不?吃亏了不。”
我一边漱口,一边点头。
……
这可真应了那句老话儿,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有了疑难,问问便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