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收藏>

明代吴伟《灞桥风雪图》欣赏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4-12-08 11:37

明代吴伟《灞桥风雪图》轴。

▢李笙清

“玉堂伴直我何如,想见归来不作诗。今日秦川灞桥语,蹇驴吹帽也相宜。”800多年前的南宋时期,诗人韩淲写下一首《孟襄阳灞桥风雪》,讲述的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段典故。

孟浩然(689—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唐代著名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性情耿介,不慕荣名,布衣一生,勤于诗律,其诗被杜甫称为“清诗句句尽堪传”。据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夜航船》记载,孟浩然客居长安时,经常骑着驴子,冒着严寒踏雪寻梅,赏雪构思,酝酿诗歌,自言“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在风雪中每每获得佳句。这段典故体现了孟浩然“先生名利两不干,骑驴底事冲风寒”的凛然风骨,以及“自知清骨为诗瘦,不道玉山和雪耸”的精神操守,元代诗人张元深曾以“清标何似襄阳老,一片襟怀自倾倒”的诗句赞之。孟浩然不畏严寒在灞桥觅诗的艺术追求深为南宋夏圭、明代沈周、清代王翚等文人画家所敬仰,以至于将之绘于丹青,形成“灞桥风雪”系列作品,其中明代画家吴伟的作品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吴伟《灞桥风雪图》轴,纵183.6厘米,横110.2厘米,绢本,淡设色,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以高远法布局,左侧崇山峻岭,高入云霄。右侧群山连绵,渐趋平远,显得远山空蒙苍茫。山崖积雪,植被葳蕤,突出的巉岩之下有庙宇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营造出“长安雨雪大如瓮,马蹄小蹴东华冻”的苍茫意象。一湾溪流沿着山涧舒缓流淌,下流成河,一座木桥横跨于溪流之上,桥板上落满皑皑积雪,一白袍黑帽老者骑在驴子上,正迎着风雪缓步踏过小桥,两个童仆背着行李紧跟在后面。南宋诗僧释居简以孟浩然踏雪寻诗为题材写过一首《灞桥风雪图》:“桥滑驴僵噤不嘶,诗穷弗死反穷诗。华山出是吟疆土,更欲烦君写倒骑。”这幅画的意境与僧释居简的诗意深相契合。桥对面,几株老柳树被寒风吹落了树叶,枝干遒劲。

灞桥位于长安(今陕西西安)东郊灞水之上,桥的两侧种有很多柳树,因为“柳”与“留”谐音,故唐代时长安人多在此处与亲朋好友相别,并折柳相送,留下“灞桥折柳”的典故,唐代大诗人李白就写下过“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词句。这幅画的作者特意在桥对岸坡地上布置了几株柳树,很好地诠释了“灞桥折柳”的意蕴。画左有作者款识:小仙。钤“吴伟”朱文印,另有鉴藏印多方。作者吴伟(1459—1508年),字次翁、士英,号鲁夫、小仙。武汉江夏人,年幼孤贫,经历过流落在外被人收养的艰辛历程,后来习画,聪慧过人。擅长山水、人物,山水远师南宋马远、夏圭,近学戴进,为“江夏派”创始人。

此画构图繁复而不呆滞,山水树石以斧劈皴法绘出,运笔严谨而劲练豪放,既有粗简奔放之笔,又有细笔典雅之处,中锋与侧锋、焦墨并用,勾皴细腻,水墨丰润。人物表情举止各依身份,生动准确,老者侧视溪流,低头沉思,毫不在意风雪正大,其构思诗句的神态刻画得生动传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