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荷花淀>

打牢治学的根基

——读《顾随中国古典诗文讲录》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4-12-12 10:31

□李鸿理

随着网络的普及,能够用完一个笔记本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每每想静下心来写点字,手就不由自主地去找键盘,那敲击姿势已经成为写文章的标配了。

近日,读叶嘉莹先生的笔记《顾随中国古典诗文讲录》,这套书是她师从顾随6年的笔记。叶嘉莹大学时期跟顾随学习古典文学,毕业后在北平教书,又到课堂听顾随的古典文学课程,前后记了半尺多厚近百万字的听课笔记。叶嘉莹辗转多年,舍弃了那么多的身外之物,而这套笔记一直带在身边。

叶嘉莹是古典文学大家,从笔记中我们不仅读到了国学,还读到了先生治学的匠心。如《顾随讲宋词》一书,既有对词句的诠释鉴赏,让读者从中感受宋词之美,还可以从中领略他们师生的治学境界。

常人理解的笔记一般是干干巴巴的几条要点,我们的鉴赏课除了思想内容就是艺术特色,而叶嘉莹的笔记是这样记录的:“‘闲’是安闲自在。‘闲雅富丽’是外形,‘凄婉’是内容。”“大晏词尽管有无意义、无人生色彩的,而照样(有)好、照样(有)蛊惑人的。”如此生动唯美的词语是我们的语文笔记本上难以见到的。从这些细微处,我们就能感受到顾随对宋词的感悟之深,叶嘉莹对恩师的学问领悟得细致,传承很得精当。假若没有读到这样的笔记,仅从口说无凭的讲述中难以让人感到他们师生的治学魅力。

中国古人治学讲究师承。跟着顾随读《论语》,不是只讲《论语》,还要讲如何治《论语》。叶嘉莹的笔记这样写道:“字是死的,而含义是活的。讲书人有自己主观,未必为作者文心。一切皆须借文为志,好固然好,而也可怕——写出来的是死的。生人、杀人皆此一药,药是死的,用是活的。”不仅治《论语》如此,做学问莫不如此,尽信书,不如无书。从这些细微处,读者可以看到他们师生二人踏实的治学精神:老师诲人不倦,学生学而不厌。叶嘉莹名满天下、著作等身,与这样的讲课、这样的笔记分不开,而这样的讲课、这样的笔记本身就是一种值得探究的治学方法。

读叶嘉莹的笔记,我们会找到时下国人传承国学的差距。这套书堪称古典文学的小百科全书,主编刘金柱教授不仅细致地整理了叶嘉莹的笔记,而且做了大量的注释,既有文学史的梳理也有不同文体的鉴赏,既有文学的感悟也有人生的感慨,既有史学的佐证又有哲学的深化……如果国学传承只是讲一讲作品、背一背名句,很难吃透处于困境的陆游等候召见时“矮纸斜行闲作草”的“无奈”与“忐忑”,甚至会把“深巷明朝卖杏花”的惆怅误读成春天雨后的绚丽。

以叶嘉莹先生的笔记为母本的出版物不止此一套。即便我们不可能读遍每个句子,也可以从中反思,做好笔记,这是打好治学根基的关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