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4-12-15 13:36
▢葛海军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生产队分的粮食不够多,不知是谁想出一个“以面换面”的方法,就是用自家的白面去市里换工人节余下来的玉米面。开始是一斤白面换一斤七八两玉米面,后来稳定在一斤白面换一斤半玉米面。这就是所谓的“细粮换粗粮”。
1970年春天的一个星期日,父母决定让我带着20斤面粉和本族一位叔叔一起去城里换面,也想以此来锻炼锻炼我。
我跟着叔叔走街串巷,来到一个家属院,吆喝了几声,没有人出来换,又来到第二个院。
“换——面!换——面!”
这时几位正在聊天的妇女围了上来,打开面袋,她们捏了又捏,闻了又闻,然后问道,“怎么换呀?”
“一斤兑换一斤半!”
有人说:“能便宜点吗?”
“大姐!可怜可怜我们吧,可别再降了!”叔叔说。
“你们放心吧!这是昨天刚磨的新面,要不是孩子多不够吃,我才不干这样的傻事呢,谁不知道白面好吃呀!”叔叔无奈地推销着。
人群里你一言我一语,最后有两个人对视了一下说:“我俩要了。”
叔叔的30斤白面就这样变成了45斤玉米面。
“谁还换?我侄子这儿还有20斤,都是一样的面。”围观的人摇摇头散去了。
我们继续往东走,叔叔在前面吆喝,我紧随其后。
来到一个路口,北边不远处有一座破败的古庙,后来知道那是杨继盛祠堂。再看近处靠西边有个门楼,木门经年风吹日晒,色彩褪尽,诉说着沧桑的历史。向里望去院子不算大,住着几户人家,有两间西房,还有几间北房。叔叔让我看着车子,他向门里探头望了两眼,便越过门槛喊了两声:“换——面!有换面的吗?”
只见从北屋里出来一位高个子老太太,齐耳银发,干净利索,满面红光,面带微笑地问:“怎么换呀?”
“一斤兑换一斤半!”
“好吧,你等等,我看有人换不。”
老太太转身喊道:“谁家有人?换面的来了,换面的来了!”她喊两声便嘟囔:“都几点了还睡!”
她的嗓门很高,一看就是个爱管闲事的在院里很有威望的老人。
不一会儿,北屋先后出来两个妇女,问:“面呢?”
老太太急忙向我招手示意,我喜出望外,立刻连面带车子一块提了起来,使劲迈过高高的门槛,将车推到她们面前。叔叔帮忙解开口袋,抓着面让她们看,嘴里说着:“这是20斤刚磨的新面,放心吧,你们闻闻就知道了。”
看过面后,其中一位年长点的妇女说:“咱们两家要了吧。”
老太太忙说:“我回屋拿秤去。”
这时西屋的门“吱吜”一声打开了,出来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士。我定睛一看,啊,这不是表姐吗!
我激动地叫了声:“姐姐!”
表姐也一眼认出了我,“海军!”她紧走几步来到我面前,摸摸我的头说:“几年不见长这么高了!”
一旁的人有点惊讶,“啊,你们还是亲戚呀!”
“是啊,他是我姨表弟。小时候我在姨家住着,那时姨父经常出民工修水库去,我就每天抱着他玩,直到近几年,我参加工作之后见面的机会就少了……”
原来老太太是表姐的婆婆,那两位妇女是她的妯娌。
老太太听罢笑着说:“这更没的说了,快过秤吧!”
表姐回到屋里,拎出平时攒的10来斤玉米面一同倒入我的面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