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4-12-16 08:06
□人民日报记者 邵玉姿
12月11日午后,河北保定徐水区瀑河乡向阳村合作社大棚里,草莓果红叶绿,非洲菊开得正艳。村党支部书记、合作社理事长刘占良钻进大棚,几位村干部和种粮大户也如约而至。
“非洲菊怎么销售?”
“大部分销到花店,5毛钱一枝。游客进棚采摘,每枝一块。”刘占良与赶来的崔庄镇商平庄村“当家人”高金龙边拉话边算账:“6个蔬菜、草莓棚,外加两个花棚,搞采摘比批量卖收入要高得多。”
“这里交通方便,四季游客不断。”高金龙指着不远处的瀑河休闲度假区“支招”,“冰雪旅游旺季,扩大网络宣传,与景区合作,引客流采摘鲜花和草莓,不错。”
2023年,向阳村党支部流转村内300亩耕地,成立合作社,良种加良法,不仅农作物丰产,特色农产品也收获满满。可能不能卖出好价钱,刘占良心里没底。这也是徐水区281个村合作社面临的同一“课题”。
商平庄村与向阳村相距30多公里,是全国文明村、全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示范村。村里有粉丝超20万的青年“网红”10多人。合作社与当地企业协作,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就业链,丰富销售链。“我们搭建了‘支部书记助农直播间’,既推销本村农副产品,还能两村或多村合作,拓展网上市场。”高金龙说。
“你们的资源和优势正是我们村的短板呀。”东釜山乡小西庄村党支部书记崔长锁激动地说,“今年,我们种了200多亩山地油菜,可榨油,可观景。明年春天,向阳村把采摘园的客人引流过去游花海;百亩白马牙玉米可借助商平庄的企业加工成玉米糁、玉米面、大碴子再‘搬’进直播间,一举三得!”
“挺好,挺好,就这么着。下周,咱去山东取取经,再跑跑商务部门问问支持政策……”一番合计后,三村书记约定同行。
(保定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姚琳、徐水区刘柯旋参与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