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荷花淀>

冬至饺子暖心窝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4-12-20 11:48

插图 四月

□郭振山

冬至虽然只是一个天象物候节气,不是根本意义上的文化节日,但由于其对农业生产及农民生活影响极大,因此自古以来就为劳动人民所重视,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节日。

在唐代以前冬至是作为新年来过的,无论是形式的隆重程度还是食物的丰盛程度都堪比后来的春节。原因是古人认为冬至是阴气消减阳气回升的开始,因此也把它作为一年的开始。冬至这天要进行祭天、祭祖活动,以此昭告天地祖先一元复始,新年开端。饮食上,从宫廷到民间家家户户吃饺子,以求抵御严寒,顺利度过漫长的严冬。

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据说来自医圣张仲景。传说东汉时曾任长沙太守的张仲景辞官悬壶,他返乡时正值冬季,看到众多乡亲食不果腹,面黄肌瘦,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弟子们搭起医棚,支起大锅。他在冬至那天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食后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称之为饺子,以后代代相传,并在传承中不断改进,面皮、内馅不断丰富,烹制方法也不断翻新,煮、蒸、水煎、油煎、油炸等。

我小的时候,由于物质贫乏,生活比较困难。当时我家人口较多,奶奶、父母加上我们姐弟5人,全家共8口人。虽然生活拮据,但每到冬至这天,以巧手著称的母亲都要想方设法包几篦帘饺子,即使没有白面没有肉,用红薯面做皮、萝卜条做馅也要让一家人饱饱地吃一顿。几十年过去了,当时母亲半夜起床包饺子的形象依然历历在目。

我上小学二年级的那年冬天,天气出奇得冷。冬至前一天正好是安国大集,母亲向生产队长请了半天假,到城里用攒了一年的肉票买了一斤新鲜猪肉和二两韭菜。晚饭后拾掇了饭桌,刷洗了碗筷锅勺,母亲便铺开案板,剁白菜,剁肉,把肉馅收在陶盆中,加上葱蒜、食盐、酱油浆起来。

第二天天不亮,母亲便早早起床和面、拌馅,然后便开始做剂、擀片、包饺子。待我们起床时,一篦帘白面饺子和两篦帘红薯面饺子已经包好。看着那些排列整齐的饺子,再看看面露疲劳但温柔慈祥的母亲,一股暖流在我的心里荡漾开来。

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十分丰富,吃饺子成为家常便饭,冬至饺子更成为一种仪式、一种习俗、一种传承,是中华民族独特的风俗文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