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1-03 08:44
□海霞
腊月寒冷,腊八这天却格外温暖。
记得小时候,每到腊八这天,我家厨房灶膛里总是跳跃着烈烈的火苗,把母亲的脸映照得红扑扑的,红褐色的腊八粥在锅里热烈地唱着歌,一团团热气腾起,散发着暖暖的气息。
母亲是一个极重视传统节日的人,不论大小节日,她总是像要把这一天单拎出来似的,极其认真极其虔诚地对待,让这一日不同寻常。
每年腊月临近,母亲就开始备战腊八了。那时做腊八粥,棒子糁是主角,它是家常日子的主粮,无需准备。母亲从木架上那一溜存放杂粮的瓦罐里抓一把红豆、一把绿豆放在簸箕里,坐在门前台阶上,仔细地拣去混在其中的小土坷垃,把小的瘪的豆扔到地上,吸引了一群鸡咕咕叫着跑过来争着啄食。然后,母亲又从木架上的篮子里拿出夏天晒好的豆角,剥出一粒粒褐色的菜豆,再剥一些花生米,这些都是腊八粥里的食材。瓦罐里小米、黄米满满的,只是没有红枣,母亲得走几十里山路赶集去买。
配齐8种食材,母亲就单等腊八这一天了。下午,太阳还没下山她就把大锅里加满水,先把豆子放进锅里,从南墙根抱来一捆棒子秸,扯开,捡几根塞进灶膛,点火,当豆子在锅里翻滚着起了皱纹,再把小米、黄米、棒子糁和红枣放进去,然后风箱便呼哒呼哒响起来,与噼噼啪啪的燃柴声混合在一起,奔放热烈,是农家火热生活的节奏。
腊八是一个明亮温暖的日子,夕阳还未落山,天边燃烧着大片大片橘红色的晚霞。母亲用力地拉着风箱,把夕阳拉进了厨房,灶膛里充盈着壮美的色调。母亲无比用心地熬煮这非同平日的一锅粥。她说这天喝了腊八粥,在往后一年的日子里会吉祥、顺遂、如意。
我们姐弟都在上学,母亲就把腊八粥安排在晚上。当村庄笼罩在明亮温暖的光辉里时,我们抡着书包一路小跑着进了家门。
腊八粥的香味飘出了厨房,母亲用长把铁勺子轻轻地搅动,那动作轻柔而又充满力量,仿佛是在诉说着一个家庭劳动与成长的故事。看着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深深地闻一闻这多种粮食汇聚在一起的香味,我无比欣喜,抢着帮母亲拉风箱。我喜欢看热烈的火苗不顾一切地跳跃着舔着锅底,像是要把冬天的日子燃烧起来,再不会有饥饿和寒冷似的。
腊八蒜也是不可或缺的角色。母亲安排我们去大屋里剥蒜,我们围坐在一起,叽叽喳喳地说着各自在学校里的趣事,手里不停地剥着蒜。
我家人多,母亲总会在这一天用醋泡一小坛子腊八蒜,然后放在不生火的屋子里,等到大年初一吃饺子时摆出一盘。那时的蒜绿莹莹的像翡翠的颜色,酸酸的,甜甜的,又透着一丝丝辣,就着饺子吃别提多爽口了。
可是剥蒜却不是容易的事。我们把紧紧抱在一起的大蒜掰开,取一瓣用拇指、食指一捏,轻轻撕去蒜皮,露出洁白的一瓣。有的就不容易剥开,要用牙齿去咬开一点,舌尖立刻辣丝丝的,然后再去剥,不一会儿指甲缝就辣得生疼。看似极小的事,做起来往往也不简单。
“腊八蒜一定要腊八泡吗?”我忽然想到了这个问题。三姐笑嘻嘻地说:“腊八蒜不腊八泡,你昨个泡,那还叫什么腊八蒜?那就得叫腊七蒜了。”我们都哈哈大笑起来。这时,厨房里的腊八粥已经熬好,母亲在大屋的地炉上炖上了白菜。
一盆热气腾腾的浓稠的腊八粥端上桌,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我们捧起碗,轻轻地吹散热气,细细品味,粥中不仅有各种食材的甘甜,更有家人团聚、灯火温暖的欢愉,那是一种无法言说的幸福,是母亲用心为我们熬制的一份有别往日的好滋味。我们沉浸在屋内温暖如春的氛围里,完全忘记了屋外是寒风如刀的冬日。
年年腊八,岁岁成长。后来,我们懂得了这腊八粥承载着母亲祈望美好的心愿,更有对传统的尊重与传承。母亲已去世多年,我们姐弟也已离家,开始了各自的生活。我们会在每年腊八前夕去超市买食材熬制腊八粥,不仅是品味一碗粥,更是对母亲生活观念的传承和接续。
时序又进腊月,又快到熬制腊八粥的日子了,超市里配制好的食材多种多样,现在生活越来越便捷,可我却真想把时间拨转到过去的岁月里,热热闹闹的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母亲熬制的腊八粥。
那一碗腊八粥里蕴含着一种生活态度和一份饱满的生活热情,那是家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