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荷花淀>

从未消逝的故乡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1-03 08:44


□卫子琦

我们实验室的同学来自全国各地,说话多少都带点口音。相比之下,在讲普通话方面我常自觉有一种优越感,相信自己讲得最标准,这不仅由于我的家乡靠近普通话发源地,在家乡生活10多年,我从未听出周围人有口音,退一步说,即使有,从高中至今这么多年,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异地求学,一年在家的时间屈指可数,何况随着长大,我相信不会再受其影响了。直到有一次在公交车上和同学聊天,我刚说了一句话就被旁边的老大爷听出了我是哪里人,我大感吃惊。攀谈得知,我们来自同一城市。

寒假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一下火车,浓郁的熟悉感就扑面而来。快过年时街市尤其热闹,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人们说话的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我分明觉察到,这种腔调与在异乡听到的大不一样,让我感到久违的亲切和踏实。我一下子明白,这就是乡音。熟稔的旋律在耳畔回旋,萦绕着一种强烈的幸福和归属感,仿佛有了一把钥匙,开启了关于这座城市和在这里成长的那些遥远又亲切的回忆。这些回忆或轻快,或温暖,或曲折,包含着千回百转的心路历程,因而极其厚重感人。

初中读《史记》,一天中午读到汉高祖刘邦暮年功成名就后回到故乡沛县,与父老乡亲饮酒欢聚,作《大风歌》,于是“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就在同一年,不久后高祖去世。当时少不更事的我怎能理解文字中浓郁而复杂的情愫,读后并无感觉。高中在外地求学,因为路远,时间又紧张,放寒暑假才能回家。十五六岁的我,常因想家而在夜晚蒙着被子偷偷哭泣。那时我反复想起刘邦的故事,心里感到深深的刺痛。我开始理解故乡是无论走到哪里都无法割舍的眷恋,纵然富有四海,临终前最牵挂的还是出生和成长的故地热土,离开故乡亦有游子的落寞与苍凉。

假期期间我去看望了很多亲戚长辈和教过我的老师,又回到了小学和初中时的母校,重走了一遍以前每天上下学来回走好几次的路。尘封的记忆如潮水般阵阵袭来,搅起我纷繁的思绪。这么多年过去,已经长大的我,面对故乡和来时的路也有一种落寞感,仿佛就在即将落幕的舞台前,台上灯火辉煌,台下人影稀疏,而我兀自伫立,回想曾经的喧嚣。当我远行后回归故乡,再对视曾经的自己,我知道,过去的岁月并未绝对逝去,而是一直延宕着余音,在我身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在独自面对外面的世界时,我身上所有的勇敢、正义、坚韧、善良都源于父母的言传身教、老师的谆谆教诲和曾经遇到挫折时锲而不舍的拼搏。在故乡经历的所有人和事都形成了我的人格底色,塑造了我的价值观,我将一直带着它们走向未知的路途。

以前长时间沉浸在故乡的氛围里,对口音以及周遭环境早就习以为常,当我离开故乡许久再回去时,才发觉到与故乡之间隐秘而深刻的内在联系,才察觉到自己身上来自故乡的抹不去的气息。

我想,这也许是回家对于个体生命历程来说的重要意义之一,也就是重新发现和找寻——重新发现成长中最熟悉又最容易被忽略的经验,并以此找寻身份定位和认同。与此紧密相关的必然是出走和旅行。回乡的母题一直在不断被重写和演绎,文学名著中,主人公经历战争与漂泊后面对无数险阻仍坚定要重返故乡;经典影片里,故乡不仅指代地理意义上的位置,更指代遗失的精神家园。故乡永远是人们的精神依托和生活本源。

乡愁是什么?离家这么久,对于故乡我常怀思念,却好像未曾忧愁。这或许与科技迅猛发展下交通的便捷有关,回家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但之前听一场文学名家对谈,让我对乡愁有了另一种意义上的理解。对话中说,乡愁不是离开故乡,而是失去故乡。

我坚信并庆幸自己虽然离开了故乡但故乡从未消逝。我如同一只风筝,即使飞得再远也始终有依归之处。时光悠远,道路绵长,故乡在我心中,我何曾迷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