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荷花淀>

记忆中的年味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2-06 12:26

插图 四月

□郭克

回到老家过年,不禁回忆起逝去的岁月,回忆起童年和那时的年味。

一进腊月人们就开始扳着指头盼过年,喝过腊八粥,年味便开始浓起来。那时候日子艰苦,但人们很注重过年,向来是腊月忙正月闲。一过腊月十五就开始置办年货,首先是准备面食,碾米磨面大多靠人力,村里的几台石碾便忙碌起来了,我们这些小孩子的任务是排号占碾子。玉米面、小米面、黄米面,还有豆面,都得一遍一遍地推,一罗一罗地筛。准备完这些就开始做豆腐,磨豆子要用石磨,多数靠人力,也有向生产队借牲口来拉磨的。看着磨碎的含有豆渣的白色浆子从磨缝里缓缓流下来,仿佛闻到了豆腐的香气。

对孩子们最有吸引力的是腊月二十三的糖瓜祭灶。那天是农历小年,灶君的神像被揭下来,在灶间焚化后,大人们开始给孩子们分糖块。孩子们手里把玩着糖块,心里充满喜悦与幸福,那种感觉现在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了。腊月二十四扫房子,家家户户都在大扫除,坛坛罐罐、被褥炕席都搬到院里,人们一个个灰头土脸地出出入入,懂事的孩子跟着忙活,大多也成了大花脸。接下来女人开始蒸年糕、摊馕馕、蒸馒头、烙隔年饼,男人则忙着杀猪宰羊,还要赶集上店,置办年货。新碗筷、新炊具、年画、鞭炮、糖果……平时过日子节俭的庄稼人也因为过年大方起来了。

大年三十这一天,吃过早饭就要准备中午的大餐。煮肉的香味、蒸饼的香味还有爆竹淡淡的火药味在空气中飘荡。人们满心欢喜却也小心翼翼地迎接着新年,那份小心翼翼从一进腊月就开始了。这时最忌讳的是不小心打碎了器皿,一旦打碎,都要念上几句“岁岁(碎碎)平安”。女人忙碌饭食,男人和孩子也不得闲,扫院子,贴年画,贴对联。

晚餐比较简单,一定要有鱼,寓意年年有余,主食则是将饺子同面条或粉条一同下到锅里,名为“金丝拉元宝”。晚上的事还很多,扫干净的院子里要放满芝麻秸秆,称作“散岁”,然后将砸好的纸钱裁成方形串到秸秆上,称作“摇钱树”,放到屋子里的各个角落。各屋里点上灯烛,人们开始守岁,父母给孩子压岁钱,那是我们最欢喜的时刻。

在长辈的故事声里,我们迷迷糊糊地睡着了,然后又在此起彼伏的爆竹声与父母的呼唤声中醒来,年来到了!常把过年说成是“起五更”,人们大约在凌晨三点到五点起来,吃过饺子,同族的成年男子和大一点的少年聚集到一起,成群结队地在村子里串门拜年。只要是长辈,不分姓氏,不分亲疏,都要拜到,这在乡俗中叫作“拜大年”。

换泥娃娃的铜锣响了,孩子们拿着压岁钱跑到街上,围着买气球或会叫的泥公鸡,还有玻璃球、小镜子等等,然后高兴地散去。不一会儿,孩子们又被“脆籽萝卜”“米花糖”等吆喝声聚拢来……

回味童年时的春节,不由得感从心生,那时的年味才是真浓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