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荷花淀>

最美不过中国节

——读《中国节:一年好景君须记》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2-06 12:26

□刘小兵

前不久,中国的春节申遗成功,尤其是新岁到来,相关节令年俗的书籍纷纷跃入人们的视野。民俗学者方云的《中国节:一年好景君须记》(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4年12月出版)以解读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为题旨,唯美而诗性的阐释把我们的目光引向了遥远的时代。

该书以每月一节的方式,分12讲,从花朝上巳、小满祈蚕,写到冬节腊节,从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中汲取营养,对传统节日及其民俗予以了全新的解读。

华夏民族有着非凡的创造力,早在史前时代就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天文学知识,后来又通过春种、夏耘、秋收、冬藏等农事活动,结合一些物候现象,创设了立春、清明、立夏、小满、立秋、冬至等各种节气,也就是俗称的“二十四节气”。在那个生产方式相对单一的农耕社会,先民们很早就形成了对天地神灵的膜拜,并进而发展成各种祭祀活动。其间,天文学、农事、信仰相互融合,有力地促成了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人们依靠天文学知识建立了年、月、季节等时间架构,依靠丰富的农业学知识与经验创立了开秧节、春耕节等大量具有农业文明特色的节日,依靠深厚的宗教信仰观念创建了诸多祈福纳祥的祭祀礼仪等。

星移斗转,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华夏民族的节日文化又被赋予了大量日常生活类内容,人们的吃喝玩乐、衣食住行、社交礼仪、文艺娱乐行为都被纳入其中,由此构成了一个庞大的节日习俗体系,华夏民族的节日文化变得丰饶多姿。这些节日习俗包括:春节迎春、拜年、守夜、放爆竹,立春春耕、咬春、打春牛,元宵节吃汤圆、观灯、猜灯谜,上巳节会男女、曲水流觞,清明节扫墓、踏青、放风筝,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避五毒、挂香袋、挂菖蒲,天贶节回娘家、晒书、求平安,七夕节乞巧、穿针、种生、染指甲,中元节祭祖、放河灯,冬至之日祭天、吃饺子、泡温泉等等,这些意蕴精深的节日习俗有着极为广泛的民众参与程度。在长期的传统社会中,它们不但满足了人民群众对身心健康和生活品质的需求,而且也传递着深厚的乡土文化气息,引领着民众对民族文化价值观的高度认同。

传统节日及其习俗是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有着极为珍贵的人文价值。它们是中国古代人民生活的准绳、精神的依托,同时也是生活智慧和创造才华的集中体现。这些传统节日曾经给华夏民族带来无穷的乐趣,带来有序、健康、丰富、和谐的生活方式与民俗传统。通过节日的形式,人们构筑起牢固的人伦关系与道德体系,传达了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亲人的思想感情,获得了心灵的满足与情绪的释放。传统节日对于古代人民来说,既是一本读不完的教科书,也是一篇享不尽的暖心曲,其中有着无穷无尽的知识与乐趣,有着无穷无尽的乡愁与亲情。

作者在讲解传统节日之时也对一些现代人对传统节俗文化知之不多的状况提出了加强宣传引导的建议。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保护工程的兴起,2005年,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7个传统节日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2009年,端午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2016年,二十四节气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这些都大大提升了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与地位,也增强了民众对于传统节日的认同感与民族自信心。

本书在诠释传统节俗时综合采用诗歌、神话、传说、民俗、民间信仰、文人笔记等叙事方式,把真实的传统节日事项熔铸于大量的生活性、文学性、艺术性、知识性的故事之中。作者用诗性而富有哲理的语言,辅以精美的图片,将这些节俗故事讲得趣味盎然,让人们了解到什么是真正的节日生活、什么是真正的节日情怀,从而激发起对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的全新认知。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美不过中国节。春节的到来令节俗文化的氛围更加深厚,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探幽寻胜,在花好月圆人团圆的美好时刻去尽情体悟中国年俗的迷人魅力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