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2-06 12:26
□彭宝珠
过年了,归家的游子如潮水般涌向魂牵梦绕的故乡。街头巷尾,红灯笼高高挂起,空气中洋溢着浓浓的年味。除夕的晚餐温馨而丰盛,一家人的欢声笑语中,岁月又悄然翻过一页。然而,在这喧嚣的时刻,乡下老家没有电脑,没有网络,只有一摞摞书籍散发着缕缕书香。
老妈泡上一壶热腾腾的茶,老爸戴着老花镜,从他那陈旧的樟木箱底层,翻出一本泛黄的《北平的春节》,招呼我们道:“快来,今儿咱们全家一起看看过去是怎么过年的。”书皮虽旧,却透着岁月的温度,仿佛藏着老一辈过年的所有秘密与回忆。
听见老爸的呼唤,先生停下了写春联,凑了过来。我和孩子也连忙围到老爸身边。5岁的女儿盯着那本书,满脸好奇地问:“姥爷,过年不就是放鞭炮、拿红包吗?书里的过年和我们现在一样吗?”老爸笑着翻开书页,眼中闪烁着怀念的光芒:“可大不一样喽,那时候的年过得慢,滋味浓。”
当老爸读到关于祭灶王爷的段落时,孩子的眼睛倏地一亮,满心疑惑地问道:“姥爷,原来以前过年还要送灶王爷啊,就像神话故事一样,这比我们现在只贴春联有意思多了!”老爸笑着点了点头:“对啊,以前的年有好多讲究,这些习俗里藏着先辈们对生活的期盼。你再往下听听,还有更有趣的。”
偶尔听见远处传来的鞭炮声,我们沉浸在书中描绘的年俗世界里。我取出为孩子准备的插画版《中国孩子中国年》,她兴奋地翻开书页,指着画中舞龙的场景喊道:“这条龙多像我们昨天在街上看到的那条啊!”绘本中鲜艳的色彩与童趣的描绘将年俗的各个环节一一呈现,从贴福字到挂灯笼,女儿看得入神,还不时兴奋地跑去向姥爷分享她新发现的“知识”,小院里回荡着她欢快的脚步声。
我拿起《雅舍谈吃・春节》,在一旁静静地品读。书中描述的春节美食,如年糕、八宝饭等,字里行间洋溢着诱人的香气,读着读着,仿佛舌尖上也泛起了那些甜糯的滋味,引得肚子不由自主地咕咕作响。我抬眼望去,只见老爸老妈正低声交流着书中关于往昔岁月的记忆,而孩子沉浸于绘本的奇妙世界,整个屋子里弥漫着温馨的气息。
静谧的时光里,书香与年味交融。孩子读倦了绘本,又凑到先生身边,听他诵读“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她眨巴着眼睛问:“爸爸,王安石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不是也像我们现在一样,又热闹又开心?”先生微笑着回应:“没错,千百年前的古人也是这样欢度新年,有爆竹,有诗词,将生活的希望融入诗中,代代相传。”
此刻没有网络的纷繁,没有电子游戏的诱惑,老少同堂,在书的陪伴下探寻年的意蕴。年在书香四溢中不再是浮于表面的热闹,而是沉淀在心底的温暖与力量,滋养着孩子成长,也让我重温儿时对年的纯粹眷恋。我们知道,缕缕书香会伴着岁月融入未来每一个新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