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2-07 10:58
□韩占江
过去的乡下很少有钟表。人要早起怎么办?不用担心,村里有公鸡。公鸡每天拂晓前都要打鸣,为了不使酣睡的人疏忽,还要叫三遍。唯有一天是不用公鸡打鸣的,或者即使打鸣了也会被人略过,那就是大年初一。为什么呢?因为这一天人起得比鸡早啊!
大年初一那天,从没有人知道是谁燃响了第一声爆竹,每个人都会被暗夜中传来的爆竹声惊醒。爹急急地起来洗漱,然后到院子里寻一块砖头,将两响在上面戳好,稳稳地点燃,“咚”的一声飞上天,再“咣”的一声炸裂,这是新年第一炮。其时天依旧黑着,谓之起五更。本是鸡叫三遍的时刻,此时竟毫无声息,因为它们都被远近的鞭炮声喝止。实在是悲哀,终于放假一天,公鸡竟不能安眠,只能瑟缩在鸡窝的角落,颤抖着等待黎明。狗也不叫,倒不是吓怕了,它早在几天前就嗅出些节日的气氛,正欢快地四处跑动着慌年呢。
爹放两响的时候,娘已经拽过门口边的柴,掐一把送进灶膛,划火柴点燃,一团红光轰然照亮了堂屋。这实在是一年中最好烧的柴,要么是芝麻秸,要么是秫秸穗,总之一定是最容易取用,最容易起火的,绝不会熰烟。
说起来有趣,在北方的乡下,有些柴是专用的。比如摊炉糕要用秫秸穗做柴,除夕上祖坟燎新一定用谷草,至于芝麻秸用处更多,除夕夜要扔在门前、院里驱邪,初一早晨还要用它煮饺子。实在不敢想象,要是田里不种这许多的作物,新年该怎么过呢。
这近乎苛刻的选柴其实是希望在新的一年平安顺遂。新年第一天,每一件事都承载着全年的预兆,所以在这一天就不能斗嘴、不能生气、不能洒水、不能干活。为什么不干活呢?干活累啊!在新年的时候当然要摒弃它,盼着在以后的日子里做个活神仙。还要做饭吗?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这点劳作不在话下。据说有的地方初一这天真不做饭,饭是提前做好的,到了这一天只管吃,那实在是舒服。不过剩饭终归是凉了些,在北方就不太合适。
初一的饭必定是饺子,孩子们不用催促,都会积极地起来,甚至帮着烧火。村里有句老话:舒服不如倒着,好吃不过饺子。一年的时光里,倒着是每天都能享受的,饺子却很少吃得上,所以这过年的三顿饺子对孩子们极具诱惑。我曾经在七八岁时一天吃过7碗饺子,肚量算是很大。
吃饺子之前还要放一挂鞭炮。因为饺子已经熟了,爹就显得有点搪塞,用火柴一触药捻,匆匆跑回屋里。等捞好饺子才发现院里没有响动,出去看看,原来药捻没点着,只好重新点一回。鞭炮终于响起来,又与左邻右舍的接续上,轰轰烈烈,惊天动地。此时,我们已经安心吃饺子了。大家匆忙地早起,匆忙地煮饺子、吃饺子,又匆忙地收起碗筷,穿好新衣服,在迎门橱上摆列开花生、瓜子。一切准备就绪,外面还是漆黑一片,这时出门拜年太早,一家人就显得无所事事。
或者应该扫扫院子,刚拿起扫帚却又忽然想起,今天不能干活,自然也包括洒扫庭除。总要做些什么吧,那就只能烤火了。于是,一家人围着火炉,一边嗑瓜子一边等着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