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收藏>

婴戏归燕喜迎春

——清乾隆粉彩婴戏迎春图鼻烟壶赏析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2-08 12:43

清乾隆粉彩婴戏迎春图鼻烟壶。

▢李笙清

鼻烟自明万历年间由海外输入中国,在清代逐渐本土化,随之大肆流行开来。无论官员贵族还是文人雅士,以及普通的贩夫走卒,都喜好鼻烟,都将这小巧玲珑之物随身携带,悠闲把玩,随时吸闻,作为提神醒脑、活血防疫的保健之物。

作为盛放鼻烟的容器,鼻烟壶品类繁多,据清人沈豫《秋阴杂记》记载:“……壶则水晶、羊脂、玛瑙、翡翠、茄、瓢、瓷、石等质,而盖则珊瑚、珍珠、猫眼,无不镂其错彩。最行者,烧料套红以藕粉地为上。”另外,“烧料烟壶运气通,水晶玛瑙命何穷。此须藕粉雕工好,才是当年老套红。”这是一首流传于清代嘉庆年间描写鼻烟壶的竹枝词,从中可以管窥清代鼻烟壶精美绝伦之一斑。

在鼻烟壶家族中以瓷质传世数量最为庞大,尤其是清代至民国时期,官窑、民窑多有烧造,民间亦以瓷烟壶最为流行。即便是瓷烟壶,亦不乏制作精良的艺术精品,尤其是清代官窑烧造的瓷烟壶,式样丰富,纹饰多姿,器形端整,质地细腻,精美绝伦。

图为一件清乾隆粉彩婴戏迎春图鼻烟壶,瓷质,高6厘米,撇口,口沿施酱色釉,红玛瑙盖,色泽温和,小巧精致。壶身扁平,上圆下平,形似蟠桃,长方形平底。底部有青花“乾隆年制”4字篆书款,字体工整,结构严谨。

壶颈及壶身两侧饰青花花卉纹饰,壶身两面均以青花开光,各绘粉彩图案,一面为婴戏图案,松柏挺拔,祥云缭绕,一株梅树紧挨青松,朵朵红梅盛开,加上点点春花和星星芳草,营造出一片盎然春意。房舍之侧,红栏之畔,两个穿袍戴帽的儿童正神情专注地燃放炮仗,一童半蹲,身体前倾,将一根燃香伸向地上摆放的三个炮仗,后面的儿童俯身前视,目不转睛,紧捂双耳,静中有动。人物形象刻画生动,憨态可掬。另一面绘归燕迎春图案,壶身上方,青绿的柳丝迎风摇摆,老树上绽放出朵朵新蕾,三只活泼的燕子身形矫健,尾如剪刀,正张开翅翼,在柳丝间相互穿掠嬉戏,恰似唐代诗人李山甫笔下“乱飞春得意”的燕子,尽显敏捷活泼、成双成对的生活习性,令整个画面充满一股生命的活力。燕子作为一种候鸟,每年寒冷的冬天来临之前都要踏上长途的迁徙旅程,春暖花开时再回到它们原来生活的地方,故有“归燕”的别称。整个画面清新生动,老树发新蕾,归燕穿柳帘,一丝“春回大地、气象万千”的美好寓意呼之欲出。

粉彩兴起于清康熙晚期,盛于雍正,乾隆以后大量生产,晚清成为景德镇及其他窑口主要产品的品种。这件粉彩鼻烟壶造型规整,小巧雅致,胎质厚薄均匀,釉质洁白细腻,釉色精细、莹润、鲜艳,构图和谐,绘画精工,纹饰流畅准确,风格清新秀雅,令人赏心悦目。作者截取婴戏春色、归燕迎春的画面作为壶身主题图案,生动活泼,寓意美好,为器物增添了生机勃勃的诗情画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