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荷花淀>

生产队的牲口棚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2-13 10:48

▢陈杏敏

提起牲口棚,50岁开外的人们都会记忆犹新。牲口棚之所以承载了那个年代那么多记忆,是因为它经历了那个年代的历史沧桑。牲口棚不仅是指养牲口的房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产队集体性活动、农产品加工、面积很大的、有围墙的大院统称牲口棚,每个生产队都有独立的一处。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我才几岁,生产队的牲口棚就在我家东边隔一条路。牲口棚大院靠北是一排高矮不齐的土木制房,院里有一口青砖砌的水井,是用来喂猪和牲口的。东西南三面有土围墙,稍稍灵活点的小孩子都能爬上去。

房子中间的大通屋是养牲口的棚子,养着10多头拉车耕地的马和毛驴,有两个50多岁的饲养员日夜饲喂。这些牲口白天牵出去拉车耕地,中午晚上牵到这个屋里休息进食,队里的重活累活都靠它们。饲养员把它们看成了队里的成员,有一次,一头毛驴突然病了,队长找来一个戴眼镜背着药箱的人给它看病,可没几天驴还是死了,队长和饲养员哭成了泪人。

大通屋靠西墙是条大土炕,能睡好几个人。炕墙还有一个洞口,是冬天专门烧柴火暖炕用的。到了晚上,队里的记工员负责记工分,饭后每家都来一个人,把家里人这天跟着队里劳动的工给记上,年终时会计总结每户一年出工的次数,工分达不到的还要拿超分款。记完工后,大家在一起唠唠嗑打打牌,讲一些玩笑段子,看时间差不多了,也聊尽兴了,才各回各家。早晨,队长敲响牲口棚边树杈上的大钟,大家听到钟声后再聚到一起下地干活。那时候,一个生产队的人就像一大家子。

隔墙西边是队里的杂货间,放着许多小农具、绳索之类的东西。最东边是一个大敞棚,放置大型农具,如犁耧锄耙、马车等。大门口像现在的警卫室的地方是一个厨房,房里有两口大锅,一个是给牲口煮食用的,最常见的是山药和黑豆,也叫料豆子,孩子们闻见味儿就跑过去从锅里捞着吃,队长也不说。另一口锅是做饭用的。我还记得夏秋农忙时,生产队出工的人很早就起来到牲口棚吃大锅饭,熬一大锅小米干饭就咸菜吃,吃完队长继续带队劳动。

大院东南靠墙一排是猪圈和羊圈,养着猪和羊,中间一大片空闲地就是场,夏季把收割回来的麦子放到场里碾压捶打晾晒,再按人口平分给每家每户。秋天把谷物高粱豆类收回来,碾压筛糠脱粒,然后称重分到户,豆秧就垛在墙根,供牲口棚烧一冬。冬天,一群孩子在豆秸垛下拣没筛干净的豆,装进兜里拿回家在煤火上烤着吃,那味道是小时候最爱的。有的牲口棚还用空闲房子漏粉条、抻挂面、磨豆腐,用来增加集体收入。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农村逐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的土地分到户,生产队解体改为生产小组,那些牲口分的分卖的卖,农具也折价卖给农户,剩下的房子也被拆除,整个牲口棚大院整齐地划分为宅基地,村民盖起了房。

牲口棚这个代表大集体共同使用的场所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它的故事至今记忆犹新,令人难以忘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