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莲池周刊发布者:时间:2020-06-22 15:43
2009年5月5日中共保定市委、保定人民政府提出了《关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意见》(文件保发【2009】12号),标志着我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的正式启动。
9年过去了,我市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这条道路上迈出了一个又一个坚实的步伐。
我市2009年在全省率先提出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目标,由市政府向国家林业局提出创建申请,同年5月5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意见》。
2010年3月12日,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年度考核办法》。
2010年4月29日我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保定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规划纲要》。
2010年5月10日,市委、市政府隆重召开全市百万人参加的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广播电视动员大会。
同年,市林业局成立了创森办,组建了9名专家组成的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专家顾问团,由河北农业大学和保定市绿化委员会共同编制了《保定市2010——2020年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森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
2010年12月,我市收到国家林业局《关于对保定市人民政府申请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复函》。
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赋予保定重要生态支撑区功能定位。
2017年,雄安新区作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为我市生态建设带来重大历史性机遇,我市通过修改完善《保定市2010-2020年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总体规划》。
我市位于河北省中部,太行山北部东麓,冀中平原西部,市辖区总面积20901平方公里(不含定州市,含雄县、容城和安新县),辖23个县(市、区)和2个开发区,境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基本分为山区和平原两类,其中太行山区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52.6%。全市规划林地面积1480.6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47.1%。
近年来,我市围绕建设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目标实施了多项重点生态工程。城市周边形成了多功能的生态防护林带。截止到2017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0.8%。其中,山区森林覆盖率38.1%,平原森林覆盖率16.06%,主城区绿化覆盖率40%,城区乔木种植比例60%,城区街道绿化28%,道路绿化率80%,乡土树种使用率83.8%,古树名木保护率100%,义务植树尽责率85%,每年组织科普活动7次。
一核
三带八廊十片林
五库九河十湿地
森林环核、片林嵌城、公园进乡、绿荫掩村
根据我市自然山水格局、土地利用状况和森林、水系资源特点,结合城镇发展趋势和生态敏感区分布,通过构建“一核、三带八廊十片林、五库九河十湿地”,形成森林生态网络,保障区域生态安全;通过构建“森林环核、片林嵌城、公园进乡、绿荫掩村”,实现森林进城入村,提供绿色生态福祉。
“一核”是指雄安新区与我市区平原城市绿核建设,对照雄安新区森林城市建设,加强保我市环城绿带、城市公园建设等城区绿化。
“三带八廊十片林”是构成我市森林生态体系的骨架和核心,是城市绿色发展的生态支撑、产业基础和安全基石。
“三带”主要指太行山生态涵养带、京保生态过渡带、雄保生态衔接带。
“八廊”主要指骨干交通廊道森林建设,包括G112、G18、保阜+保沧、保津城际铁路、G4、G5、京广高铁、京沪高铁等骨干交通廊道。
“十片林”主要指我市主城区与清苑区交界,金线河沿线的保清片林建设;保定——徐水漕河沿线片林,漕河沿线一公里宽度范围内,铁路至满城边界的保徐片林建设;临近博野县与清苑县交界处,依托规模化的苗圃基地进行建设的博清片林;临近定兴与易县交界处,中易水河沿线及北部区域的定易片林建设;临近定兴涞水交界,南拒马河沿线的定涞片林建设;高碑店市泗水营村、崔家场村周边,依托苗圃基地的崔家片林建设;望都县东侧,西靠G107,九龙河沿线的望都片林建设;以高碑店市杜村为中心,依托当地的规模苗圃建设成片森林的杜村片林;博野县和蠡县交界的地方,铁路以南,大北河村以北的博蠡片林建设;西临京港澳高速,东临葛村,位于黑水沟与瀑河交汇的三岔口的黑瀑片林建设。
“五库九河十湿地”是以带状森林、河流及其交汇湿地为重点,是我市实现蓝绿交织、林水相依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构建市域绿道体系的重要依托。
“五库”主要指王快、西大洋、安格庄、龙门、瀑河等重点水库周边水源涵养林建设。
“九河”主要指骨干河流林水结合生态廊道建设,包括府河、唐河、孝义河、潴龙河、萍河、瀑河、漕河、南拒马河、白沟河——大清河等九条骨干河流生态廊道。
“十湿地”主要指十个河流交汇口节点生态湿地建设,分别为:清水河——黄花沟——南环堤河——府河交汇口的仙人桥湿地建设;一亩泉湿地;金线河与清水河交汇口的金清湿地;孝义河与月明河交汇口的孝月湿地;潴龙河——南五夫与刘佃庄河段的潴龙河湿地;琉璃河——北拒马河——小清河——白沟河交汇的琉白湿地;南拒马河——白沟河交汇的南白湿地;中易水——南拒马河交汇的易马湿地;龙泉河——九龙河交汇处的龙九湿地;安国市南部,沙河沿线,沙河大桥以西的安国安沙湿地等十大湿地。
是以中心城区、县(市)城区和美丽村镇建设为主体,构筑遍布城乡、分布均衡、功能完善的绿色基础设施和福利空间体系。
“森林环核”主要指中心城区和满城、徐水、清苑所构成的保定都市区森林城区建设,重点加强二环、三环林带建设、组团隔离林、城郊休闲公园和城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片林嵌城”主要指涞源、阜平、曲阳、唐县、望都、顺平、涞水、易县、高碑店、定兴、安国、博野、高阳、蠡县、涿州市等15个县(市)城区森林体系建设。
“公园进乡”是指构筑镇(乡)规模化公园体系,实现“一镇(乡)一游园”(5 亩以上),改善乡镇人居环境。
“绿荫掩村”主要指构筑美丽乡村小微绿色福利空间体系,重点加强村庄公共游园、村路绿化美化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优美环境。我市近郊区生态空间不足、城市森林功能和服务效益不高,现有生态产品还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森林城市建设既是城市生态安全的生态保障,也是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和文化基础。我市城市森林建设要按照人民需求和城市发展要求,合理布局城市生态空间,扩大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提升生态服务质量,建立健康、高效、优美的森林城市环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坚持林水结合,增加生态资源。我市森林资源西多东少,极不均衡;同时生态资源质量整体不高,山区森林质量亟待提升,平原自然片林极少,河流生态系统退化严重,自然生态基础相对薄弱。我市森林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森林、湿地资源来建设生态屏障,强化大型土地斑块之间的生态连接,构筑空间分布相对均衡、片带网连成一体的生态土地格局,形成贯通性的林水生态廊道,健全我市森林城市生态网络体系。
坚持多元开发,增进林农福祉。我市山区面积大,平原林苗产业兴旺,社会对林业高效开发和利用期望值高。我市森林城市建设要充分结合山区、浅山区和平原区林业产业特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以森林旅游业、特色林果、种苗花卉等绿色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提升产业富民惠民能力。
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我市城乡差异大,要按照城乡统筹的发展要求,将森林城市建设作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的引领要素进行系统规划和布局,促进城市与乡村在生态与经济方面的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森林城市建设还要立足城乡生态整体性和关联性特点,保护好现有的森林、湿地资源,并根据市域范围内城乡生态梯度、文化梯度、经济梯度及自然格局的变化,结合不同城镇的建设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在用地结构调整、生态与经济建设战略布局的构建等方面实施相应对策。
坚持创新驱动,繁荣生态文化。我市生态资源类型丰富,人文资源底蕴深厚,是繁荣城市生态文化的动力源泉。保定的森林城市建设要突破过去单纯的部门绿化的理念,把生态建设、生态产品、生态景观、生态旅游等要素与生态文化传播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开展义务植树、纪念林、科普宣传等生态文化活动,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文化载体,繁荣生态文化,发展生态文化产业,为保定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全面启动实施森林城市建设工程,持续增加森林、湿地和绿地等生态资产总量,促进城区绿地均衡化、平原森林规模化、山地森林自然化、河流湿地串珠化,不断完善公园与绿道系统,恢复区域性林水一体生态廊道,形成功能完备的网络化自然生态系统,全面提升保定森林城市建设水平。到2020年,全面达到国家森林城市标准,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到2025年,继续增加森林绿地总量,不断提升城市森林建设质量和服务能力。到2035年,建成布局完善的城市森林格局和功能完备的绿色服务体系,形成人居和谐、优质美好的森林城市自然与人文环境。
对照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涉及的森林覆盖率、新造林面积等主要指标,我市已接近或超过创建要求。截至目前,市域森林覆盖率30.8%(国家指标要求30%),创建以来每年新造林面积净增长不低于1.5%(国家指标要求不低于0.5%),森林绿化覆盖率42%(国家指标要求40%),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54㎡(国家指标要求11㎡),道路绿化率80%(国家指标要求80%),乡土树种使用率83.8%(国家指标要求80%),古树名木保护率100%(国家指标要求100%),义务植树尽责率85%(国家指标要求80%),郊区大型生态旅游休闲场所5个,每年组织科普活动7次(国家指标要求5次),公众对森林城市建设的支持率和满意度达到90%以上。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经依法民主议定,1988年12月27日市人大常委会第八届六次会议正式批准我市市树为国槐,市花为菊花、月季,并在城乡绿化中广泛应用。
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一项社会化系统工程,采取的主要措施为: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加大宣传、营造氛围;广泛参与、公共财政为主的多元融资;深化改革、活化机制。
一是对创建森林城市工作进行再部署、再动员,并出台《保定市创建森林城市攻坚实施方案》。二是实施重点工程突破,补齐短板。以京津保生态过渡带,雄安新区上游生态治理,太行山绿化,城镇绿化提升等为重点,推动城市森林体系建设水平。三是营造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浓厚舆论氛围。以义务植树基地,生态文明示范基地,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为载体,不断创新宣传形式,丰富创建内容,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消费、绿色生活,唱响森林之歌,在全市上下形成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人人知,人人抓,人人享”的良好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