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邯郸日报 邯郸日报
您的位置:首页>

“逆行”山乡的青春选择

记者走基层·脱贫攻坚篇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0-06-09 11:33

——记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驻唐县史家佐村第一书记刘中文

□本报记者 寇奇平

通 讯 员 李红叶 甄慧帅

疫情防控转好阶段,产业发展加快步伐。唐县史家佐村任第一书记每天走街串户,及时了解村民生产上遇到的困难,在最短的时间里帮助解决村民着急上火的“蒜头”小事,就是他的头等大事。这天一早,贫困户高福家响起敲门声。“刘书记来了,快请进!”“来看看你家屋顶安装的太阳能板情况。”刘中文带着技术人员迈步进院。“发展屋顶光伏古建砖瓦产业,这样既能保存非遗技艺,又能增加村民带来可观的一部分固定收入。”刘中文向高福介绍着。

“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史家佐村是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我们正着手申报保护性生产示范基地,恢复村里流传百年的古建砖瓦产业,这样既能保存非遗技艺,又能带来可观的收入,实现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过上好日子,这也是我最大的心愿。”刘中文说。

史家佐村位于唐县中部浅山区。全村2600多人,山场面积大,耕地少,自然条件较差,是国家级贫困村。乡亲们祖辈以种植玉米、小米等杂粮为生,生活捉襟见肘。

2018年8月,刘中文被所在单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选派到史家佐村任第一书记。

“中直单位干部下基层,就是来镀金的。”“从北京来的,这么年轻能给咱老百姓干成什么事?”……初到史家佐村,村民们对他不冷不热。刘中文心里不是滋味,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树立中派第一书记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扎根在此,要干出成绩。虽然北京离村里也不过200多公里,但他节假日不回家,全力以赴驻村开展各项工作。没过多久,乡亲们就发现这个小伙子每天都挨家挨户看看问问,在村边地头聊着家常,了解生产生活情况,就像自家人。后来,大家渐渐喜欢上了他,有心里话也愿意跟他唠。

为改善村容村貌,刘中文联系帮扶项目,协调帮扶资金,为村里购置了挂桶式垃圾清运车、抽粪车和垃圾桶;组织清运治理村里的垃圾;河道整治,田间道路硬化,修缮古戏楼;动员村民利用房前屋后的闲散地种植花圃……古老的小山村变得处处皆景、芬芳怡人。环境变了,人心也随之改变。“村子越来越美,我们追求幸福生活的劲头儿更足了。”村民王占子说。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也是提升攻坚成效的长久之计。刘中文紧紧扭住这个硬抓手,小山村悄然蝶变。建扶贫车间、修建小学水塔等惠民项目一个个落地完成。“今年准备用帮扶资金给村里办一个养殖厂,再把扶贫车间基础设施全面完善,解决剩余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另外,电商培训室和带货直播间也在筹备中,培训年轻人,将村里的小米、中华寿桃等农产品外销……”刘中文的新计划正紧锣密鼓地实施中。

“他参加工作14年,11年在基层。他对基层真的是有感情,特别是对贫困群众很有感情,不怕苦,不怕累,有干劲,坚持不懈不容易。”扶贫工作队员郎增祥赞叹道。

“感谢好心人、感谢刘书记帮助我们!孩子们又可以读书了,这个家又有了盼头。”村民田香玉擦拭着眼角的泪。她丈夫几年前因病成为植物人,两个女儿一个读小学,一个读初中,全家生活只能靠田香玉打零工维持。刘中文多次走访,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帮忙联系了西柏坡教育慈善基金会,承诺对两个孩子进行长期资助,直到大学毕业。当第一笔助学金2400元转交到田香玉手中时,一家人又重新燃起希望。

为贫困户联系教育慈善基金,解决孩子上学问题;自掏腰包帮桃农解决浇地难;为低保户垫付医药费;联系爱心人士给村小学捐赠图书和学习用品……一桩桩一件件,乡亲们记得他的好。刘中文的宿舍门前经常会有村民悄悄送来的蔬菜、粽子、烧饼和肉。“情系百姓,人民公仆”“扶贫帮困暖人心,心系村民办实事”——村民的赞誉就是对他最好的褒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