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0-08-13 10:52
每天捡拾垃圾已经融入她的生活。
以前一天能捡好几大袋,现在小塑料袋就够用
老人是一名50后,党龄44年,还曾参加过唐山大地震救援
陈明珠1976年去唐山抗震救灾留念。
每个人都在平淡生活中实现着自我,每个人都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点燃着生命。让我们发现更多普通人身上隐藏的光环,在这里展示平凡中的伟大……
□本报记者 陈曦
8月10日早上6时,竞秀区幸福园小区70岁的陈明珠,像往常一样拿着小夹子和几个塑料袋,出了家门。
“夏天一般出门早,冬天就会晚一些,每天捡半个小时,然后和老姐妹们打太极拳,既锻炼了身体,又让小区干干净净,心里舒服。”在小区义务捡拾垃圾多年,陈明珠已经把这种义务当成习惯,融入了自己的生活。
捡拾缘由
照顾病重母亲时获得感悟,
人一定要内心充实快乐
2005年,陈明珠一家人搬入幸福园小区,生活平静而幸福。然而,2007年母亲发病,在医院治疗后转到养老院做康复。
“那时候,每天奔波在家与养老院之间,心情有时候会很低落。”陈明珠在照顾母亲之余,也在体悟人生,“那段日子让我想明白了,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就是一定要精神饱满、快乐,并且内心充实。”
重新乐观起来的陈明珠,选择在小区和养老院捡垃圾来充实自己。
“母亲去世后,我依然坚持每星期去养老院捡拾垃圾一次,一方面是做点好事儿,一方面是怀念母亲。”陈明珠称,这种情况一坚持便是10多年。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出不了门的陈明珠,便不再去养老院捡垃圾。不过,在小区内捡垃圾更勤快了。
“哎,那边有一个纸团,你等我一下,我去捡。”陈明珠边说边拿着夹子和塑料袋小跑着过去了。
变化明显
“以前垃圾比较多,现在少多了,
小区环境也好了”
“刚开始捡垃圾的时候,小区的小花园垃圾最多,烟头、纸屑 、塑料袋、水瓶、饮料瓶……到处都是,我看在眼里,心里真是不舒服。”陈明珠告诉记者,那时候捡垃圾,一天能捡几大袋。
最初,很多小区居民不理解,一个老太太整天在院子里捡垃圾,难道是为了卖钱?
“那时候,还真有人这么想。后来,人们看见我次数多了,也看见我把垃圾扔进垃圾桶,这才理解了。”陈明珠称,最近几年来,小区里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最初垃圾随处可见到现在几乎没什么垃圾,“大家觉悟都提高了,好环境也有了。以前一天能捡好几大袋,现在小塑料袋就够用。”
宁和社区书记贾小娇对记者说,陈阿姨是小区里公认的积极分子,这么多年坚持捡拾垃圾确实难得。“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陈阿姨第一个到社区来报名捐款,捐了1200元,平时也经常给需要帮助的人捐款……她的善举带动了周边的人,小区环境好就是要靠大家来维护。”
带动亲朋
心疼母亲总是弯腰,
女儿为她买了专业夹子,
老姐妹们也参与进来
长期义务捡垃圾,使陈明珠成了小区里的名人。
采访中,有带孩子的年轻人看见陈阿姨捡垃圾,就主动让孩子过来帮忙。“我小外孙女也经常跟着我一起捡,听到别人夸几句,干得更带劲儿。”陈明珠说,在她影响下,几个老姐妹也参与了进来。
和陈阿姨一起锻炼的汤惠英、刘娟和聂建茹三人,从最初看着陈阿姨捡,如今都加入了捡垃圾行列。汤惠英说:“只要陈明珠捡,我就跟着一起,如果她有什么事来不了,我们几个老姐妹就主动干,捡垃圾的工具放在我们每天打太极拳的地方,大家锻炼完就开始,她可是我们的榜样。”
此前,陈明珠用小镊子来捡垃圾,需要经常弯腰,对身体不好。为此,她自制了一把铁夹子,但效果不太好。女儿心疼之下,专门从网上买了一把环卫工专用的夹子,让老人轻松了不少。
陈明珠等人还在小区内自设了一些小垃圾桶,垃圾桶多了,人们扔垃圾也方便了很多。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陈阿姨曾参加过唐山大地震救援。
“1975年我去北京邮电大学上学,1976年唐山大地震。当时学校组织去抗震救灾,全班60名同学都去了,主要任务是扒坍塌楼房的砖头,为唐山当地盖简易房提供砖头。”因为表现突出,陈明珠当年8月27日火线入党。
在陈明珠看来,自己作为44年党龄的老党员,在小区里捡垃圾发挥余热,“让我们的环境好一点,都是我应该做的。”